「p62是什么」p62nt跟p62n区别?

p62是什么

一、p62nt跟p62n区别?

    1.p62nt和p62n是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2.这两种蛋白质分子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导致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同。
    3.p62nt是一种与神经元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蛋白质,而p62n则是一种与神经元凋亡和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质。
    这些不同的功能可能与它们的氨基酸序列有关。

二、你所知道的最黑的黑科技是什么?

    讲一个新鲜出炉的「黑科技」,就在上个月,Science(科学)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哈佛大学科学家受到「鼻涕虫」启发,研制了一种新型止血材料TA(ToughAdhesives),中文翻译「强力胶」,名字起得也是简单粗暴。
    这种新型材料可以迅速粘连止血,同时又保持极高的组织器官强度。
    如下图,心脏上的孔洞都可以直接打个「补丁」,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用法也十分简单,只需要贴上就行,是不是很简单!
    贴上后需要非常大的力气才能够扯掉:
    而且,即使在有血的表面(湿润环境)也能轻松粘合:
    此外,它的延展性十分好,可以拉伸到原体积14倍长度,同时仍可保证粘连处固定良好。
    而且,时间越长,它的粘合作用越强,远远甩掉了其他同类胶水。
    除了粘心脏,还能粘肝脏、粘皮肤、粘软骨、粘动脉等等等等:
    它的细胞组织相容性良好,仅有轻中度的炎症反应。加上操作简单,就连心脏大出血,都可以「一贴止血」,这几乎就是理想中的完美外科吻合止血材料。
    而这种材料,是从鼻涕虫身上找到的!
    为什么是「鼻涕虫」?目前外科最常用的纤维蛋白胶(fibringlue)和「502」胶都存在严重缺陷。
    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502」胶水有效成分)在含水的湿润环境下会逐渐分解,不但会产生甲醛等毒性物质,而且其强度会随之下降甚至消失。而这对于血管外科吻合来说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直到目前,仍只能应用于皮肤表面的粘连。
    纤维蛋白胶(fibringlue)常用于术后止血。这种粘合剂使用了从血浆中分离的纤维蛋白原,并用凝血酶将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这些凝块有一定粘性,但无法形成牢固的联结,而且48小时内就会被降解。而且其由于纤维蛋白原的特性,会导致手术部位广泛粘连,对未来可能手术造成风险。
    在传统胶水材料折戟沉沙之时,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的生物。
    贻贝、壁虎、蜗牛都能够产生粘液,稳定粘附,而在科学家们的筛选过程中,一种叫做Arionsubfuscus的鼻涕虫脱颖而出。
    这种鼻涕虫具有很好的柔软延展性;当遭受威胁时,它会分泌一种特殊的粘液,把它自己和岩石土壤表面粘起来,捕食者甚至很难将它从它胶粘的表面上撬开;而整个粘连过程都是在粘性湿润环境下进行的。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迅速以这种鼻涕虫为原型,制备了一种新型双层水凝胶,这种水凝胶提取模拟了鼻涕虫体内双层藻酸盐-聚丙烯酰胺基质延展结构。同时借鉴其静电作用、共价键、物理渗透作用,确保粘连的强度。
    研究团队为了展示这种灵感来源,特意将材料染色做成鼻涕虫的样子放在心脏上:
    为啥这项「黑科技」可以登上顶级大刊Science?这要从外科学的发展讲起了,外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和外科止血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从基本的切开、结扎、缝合,到血管「三点式」吻合技术,再到目前各种复杂外科血管阻断吻合方式。可以说,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目前习以为常的复杂外科手术成为可能。
    但是外科技术的发展在最近十几年也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传统缝扎、电切电凝、超声刀等止血吻合方式,尽管可以有效止血,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对机体的二次损伤(物理损伤、电损伤、热损伤等),而这些损伤可能比手术本身损伤还大;
    另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不光需要优秀的个人素质,而且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而重大手术(器官移植、复杂手术)血管阻断时间有限,只能由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完成,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外科医生训练可能。
    而有没有能够能够迅速进行粘连,迅速牢固进行外科吻合的方法呢?
    科学家很早之前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结果却很不令人满意。
    而现在,TA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也因此得到了学术圈的认可。
    这次的技术创新,不同于以往手术室的技术改良,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往100多年的止血理念。
    如果说老一辈的外科医生,只需要拿好手中的柳叶刀的话。那么新一代的外科医生,不但要关心学术进展,同样需要对这些交叉学科技术有所涉猎。
    而这些,离不开科学的进展和外科技术的革新。这些改变,能够让外科手术实施更加完美,让患者受到的损伤也更少。
    参考文献:
    1.LiJ,CelizAD,YangJ,etal.Toughadhesivesfordiversewetsurfaces[J].Science,2017,357(6349):378-381.
    2.Science官网报告:Sealantinspiredbyslugslimecouldplugholesintheheart

三、p6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阿里P6是高级工程师(阿里把晋升分为P和M两个序列。P是专业序列、M是管理序列,根据个人意愿及岗位需要、P和M之间是可以转的。一般来说P6(高工)对应是M1(主管)、P7(技术专家)对应的M2(经理),以此类推一直到P14和M9)。
    扩展资料:
    技术专家是为订单导向的销售人员提供技术协助的支持性销售人员,他们通常具有科学和工程背景,能够了解产品对顾客的用途,并向顾客解释产品的利益。
    在技术专家去拜访顾客之前,订单争取者可能已拜访过顾客并已引起顾客的兴趣,然后再由技术专家向顾客提供技术的细节,最后通常是由订单争取者去完成销售。如果技术专家也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说服技巧,他们通常会成为享有高薪的订单争取者。

四、医学研究生怎样有效地看文献,写综述?

    坐下来答一答。
    既然题主所说想“有效地看文献”,在我理解看来,“有效”的涵义应该就是“花尽量少的时间,读更多的文献”吧?那么,从之前做医学苦行僧时代积累的经验,我自认为可以给出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简单总结出来,就是一点: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可以极大的提升阅读文献效率。
    (一)泛读
    文献的数量成百上千,而且作为每天奔波忙碌的医学狗,如果每一篇都精读显然不可能,而且从外网扒拉下来的SCI文献永远是长……长……长,我记得当时尚属“科研小白”的我,每次坚持看10分钟之后就开始各种走神了,加上那时候英文水平还属于“半吊子水平”,遇到一些专业名词更是磕磕绊绊,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简直痛不欲生……
    后来终于从一场友谊3V3篮球赛回宿舍的路上(具体故事就不赘述了·V·),从隔壁学霸那get了一个知识点:泛读和精读结合,疗效更好!效率更高!
    自此之后,在吃饭或者饭后的碎片时间,我一般就会点开手机里的文献阅读神器APP(当然,也是恩人学霸给我推荐的)进入泛读区,开启“学术模式”,一方面呢,是为了了解一些医学前沿的最新资讯,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挑选出需要进一步仔细研读的文献进行精读。
    接下来,再简单说下泛读的基本操作吧:
    我一般会通过摘要大概了解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如果不是很了解文献中所涉及的课题,则要再好好读一下前言部分,熟悉相关背景知识;
    接下来我会去浏览一下文章里的图表和注释,了解一下研究背景和研究原因,这样其实就能大致掌握文献的基本内容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是否继续精读这篇文献了。
    (二)精读
    好了,进入到精读阶段,在之前搞清楚了内容核心和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靠自己强大的英文积累(血泪经验:务必学好英语!!务必学好英语!!)进行逐句阅读,沉下心来!要耐心!(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阅读工具,里面会提供一些重点段落的中文翻译)
    在屏气凝神通读完全文后,建议再从头至尾回顾下,梳理下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整体的分析逻辑,这样可以给自己以后写文章提供一些思路参考。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参考文献,如果你想继续深入的了解下文章,参考文献则为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相当于这篇文章的双腿,可以让你拓展新的视野。
    至于怎样写综述,在我之前的这篇回答里,已经有了详细的阐释,各位可以移步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