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加缺什么”,同在一岛,为何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经济状况差距如此之大?

多米尼加缺什么

一、同在一岛,为何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经济状况差距如此之大?

      谢谢邀请。
      要点按历史阶段整理如下:
      1.两国之间差异的形成始于17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对该岛的分治。
      2.到18世纪末,法属圣多明各(未来的海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的殖民地,而西属圣多明各(未来的多米尼加)仍然处于相对贫穷和边缘的地位。但法属圣多明各的繁荣是经济压榨高度集中的奴隶制种植园的结果,这一背景是海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最沉重的历史包袱。
      3.在海地革命后,出口繁荣伴随土地所有制变化迅速瓦解,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遭遇空前孤立;多米尼加共和国在19世纪先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动荡,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但是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海地相对多米尼加都是强国。
      4.在1870年后,海地经济持续恶化;而多米尼加共和国则在美国资本扶持下以及特鲁希略独裁时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果。至此,多米尼加共和国才取得了相对海地的优势地位。
    1.殖民地时期
      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处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是哥伦布建立殖民地的第一个岛屿,也是殖民地制度和城市规划方式的第一个模板,更是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的第一个大本营。因此,说伊斯帕尼奥拉岛是西属美洲的基石并不为过。但是,西属美洲很快确立起了以墨西哥和秘鲁为中心的格局,韦拉克鲁斯-塞维利亚航线的开辟导致主要贸易线路改道哈瓦那,伊斯帕尼奥拉岛这块基石似乎就被遗落到一旁了。直到17世纪末,该岛都几乎不受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重视,当地人口稀少,产业不发达,城镇零零落落。而在17世纪时,法国人把该岛西部占为己有,作为走私和海盗活动的中心(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海盗胜地托尔托加就位于这一区域)。在1697年,西班牙事实上把岛屿西部1/3的土地割让给了法国,标志着岛屿的两部分命运分道扬镳的开始。
      在18世纪,法国在法属圣多明各全力建设大种植园经济,主要产业是当红的蔗糖业,同时也出产一定量的棉花、咖啡和染料,到法国革命前夕,法属圣多明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的殖民地,凭借高度集中的奴隶制,法属圣多明各的蔗糖也不仅产量极高,而且成本低廉,在欧洲以及独立后的美国市场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能够单独提供法国海外殖民地收入的2/3。在欧洲七年战争(1756-1763)之后,英国在谈判中要求拿占领的法属加拿大和西属佛罗里达交换法属圣多明各以及另外两座加勒比岛屿,但法国拒绝同意,宁愿放弃加拿大,并且把路易斯安那交给西班牙作为对盟友失去佛罗里达的补偿。可见对于当时的法国而言,圣多明各的价值比整个北美殖民地都要大!但是这些成果是由45万非洲奴隶暗无天日的高强度工作所创造的,这一畸形的状况为独立后长期的衰退做出了预示。
      在同一时期,波旁王朝的西班牙政府也对西属圣多明各进行了改革,但是该地并不是西班牙政府关心的重点。西班牙在这一时期鼓励种植园发展,并且引进了更多非洲奴隶,但是到法国革命前夕,该地的主要产业仍然是传统的畜牧业,整个地区有12.5万居民,其中包括大约4万名白人地主,2.5万名穆拉托人(非欧混血)自由人以及6万名非洲奴隶。此时的西属圣多明各依然是个贫穷,人口稀少,位置边缘的殖民地,尤其是和临近的法属圣多明各相比。同时期有圣多明各地主说,虽然法国人更加富裕,但它们才是岛屿的真正继承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征服者们的后代——这无疑只是某种自我安慰罢了。
    2.海地革命时期及之后
      1792年,法属圣多明各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当地白人种植园主和英国合作,既反对起义奴隶,也反对法国政府(因为白人地主的对手穆拉托人地主刚被法国赋予了公民权)。在情况危急之时,法国政府明智地选择在殖民地宣布解放所有奴隶,从而把黑人奴隶争取到了自己一边。在这场战争中,对圣多明各垂涎三尺的英国人在6年内损失了2.5万名军人,被迫放弃。而一位奴隶出身的将军杜桑.卢维杜尔在战争中浮现了出来,并且镇压了战后的反对力量,成为了法属圣多明各的实际领导者,以及后世尊称的海地国父。
      1800年后,杜桑开始对殖民地经济进行整顿,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维护原先的种植园经济,并且以游手好闲罪为由强迫原先的奴隶们回到种植园岗位上,但是他也规定种植园1/4的产品必须分给劳动者。在法国重新征讨圣多明各期间,杜桑去世,其继承者德萨兰领导海地人民击退了法国的进攻。德萨兰也是杜桑的政策继承者,试图力保种植园经济体制不变,但是这一政策引起了人们的持续不满,并最终导致德萨兰遇刺。海地随后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部继续实行种植园经济,南部的佩蒂翁总统改变了之前的土地政策,把大土地划分给自由劳动者,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不再也无法再继续耕种原先的高价值经济作物,而是成为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由于土地改革,蔗糖的年产量从杜桑时代的6000万镑降低到1818年的不到200万镑,棉花的产量下降到原先的5%,咖啡产量下降到原先的1/3,而劳动密集型的染料生产已经完全消失。佩蒂翁的继任者布瓦耶重新统一了海地,并且把土地改革推广到北部,因而深受民众拥戴,然而这些政策虽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农民阶层,却葬送了海地曾今具有的经济繁荣。革命前后海地社会的畸形状况正在于此:奴役带来繁荣,解放就要拥抱贫穷。1826年后,海地政府打算挽回经济衰退的影响,重新立法规定工人必须为种植园长期劳动,但是这项法律根本没有执行力,因为负责执法的士兵也都是新生的小土地所有者,对大庄园和种植园劳动深恶痛绝。
      在内部结构变化导致海地经济迅速衰退的同时,外部压力也给海地带来巨大负担。海地在国际社会当中饱受孤立,周边地区的统治者都恐惧出现海地模式的社会革命,而且十分鄙夷这个黑人共和国。此外,法国虽然没有能力再度奴役海地,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封锁逼迫海地交纳1.5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这笔钱及其衍生款项让海地一直还到了1947年)。
      但是,相较于先天弱小的邻国多米尼加共和国而言,海地在这一时期仍然是咄咄逼人的强国。它的人口相当于多米尼加的三倍,经济体量更加庞大,而且意识形态上对整个岛屿抱有主权要求。在1822-1844年间,多米尼加被迫接受海地统治,但是海地的强行同化政策引发了多米尼加人的不满,反抗使得他们重获独立。独立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依然恐惧海地的入侵,甚至在1861年选择重新并入西班牙,不过西班牙的统治事实证明也很糟糕,因而多米尼加人民在1865年通过反抗再度获得独立......不过幸运的是,在此之后海地不再对多米尼加抱有野心,多米尼加在经过动荡的半个世纪后终于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3.从1870年至今
      1870年之后,多米尼加共和国开始出现经济变革,建立了大批种植园取代原先的畜牧业经济,经济活动的活跃吸引到了加勒比、欧洲和奥斯曼帝国的移民,也吸引了美国资本的注意。但是在进入20世纪后,多米尼加又开始了一连串的社会动荡,直到1916年遭到美国干涉。美国在多米尼加建立了指导性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这一体制在美国撤军后被军人出身的特鲁希略接管。特鲁希略是多米尼加历史上最为强大和恶劣的独裁者,在他执政期间,多米尼加取得了人口增长和制造业的进步,但是由于他的腐败使得经济成果主要落入特权者的手中。1960年左右,多米尼加处于持续的经济衰退当中,美国政府担心这一形势会导致多米尼加共和国复刻古巴革命,因而支持了对特鲁希略的暗杀。特鲁希略倒台后,多米尼加进入了长期的政治和经济转型期。
      看看上面这段文字,应该没有人会觉得1870年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发展的很好,但是相对于持续衰退的邻国海地,它还是显得太幸运了。
      海地在1870年后处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当中,军事政变层出不穷,政权更迭频繁,被美国长期占领(1915-1934),期间还存在“终身总统”(杜瓦利埃父子,他们的统治时期是海地历史的黑暗时代)。经济上则一直保持农业国的地位,大多数土地属于自耕农,少数土地属于跨国公司的大种植园。在1930年后,经济持续衰退,生态系统也不断恶化,到今天为止,海地已经成为拉丁美洲最不发达国家,在历史进程上和地区整体的出口繁荣/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也都是脱节的。也正是在1870年后的历史进程当中,多米尼加共和国才终于“超越”了海地。

二、去多米尼加游学前需要了解些什么?

    ……多米尼加……我的天,现在小孩子都这么贵玩耍了么?

三、多米尼加这个国家怎么样?

    ​海地岛上有两个国家,境遇大不同。2018年,海地人均GDP只有857美元,多米尼加人均GDP为7881美元。同在一个岛上,地理和气候条件相当,为何经济差距这么大?
    众所周知,古巴岛是南北美之间第一大岛,那么第二大岛在哪里?就是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或称西班牙岛),位于加勒比海,西隔向风海峡与古巴岛相望,东隔莫纳海峡与***黎各岛相望。
    海地岛中部是山地,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原本是印第安人泰依诺族居住地。
    海地岛上两个国家,海地位于西部,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多米尼加位于东部,面积4.87万平方公里,人口1084万。
    海地95%为黑人,主要是西非黑人的后裔。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但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法语、非洲土著语、印第安土著语融合产物)。
    多米尼加白人占16%,黑人占11%,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海地由黑人主导,说着非世界主流的克里奥尔语,多米尼加由白人和混血人种主导,说西班牙语。人种和语言文化是双方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同在一个岛上,为什么海地黑人多,多米尼加黑人少呢?我们来看海地岛的历史。
    1492年,哥伦布发现该岛,哥伦布宣布整个岛归属于西班牙,并取名为西班牙岛。
    1496年,哥伦布的弟弟小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在岛上建立圣多明各城,成为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
    从哥伦布到达西班牙岛上后短短30年间,泰依诺族人口从40万骤减不到三千,现在该族人已完全灭绝。
    印第安人泰依诺族消失,有三大原因。首先欧洲人带来传染病,泰依诺族人缺乏免疫力。第二西班牙人对泰依诺族人进行各种迫害虐待,一部分致死,一部分离开海地岛去了古巴岛。第三部分年轻女性从了西班牙人,后代就是印欧混血人种。
    短短几十年,西班牙便对这个7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屿,进行彻头彻尾的“换种”。
    由于岛上需要大量耕种人力,从1520年开始,西班牙人从非洲运输奴隶来进行耕种,1568年时岛上的非洲奴隶已多达两万人,到岛上建立国家不再贩运黑奴,岛上的黑奴已达50万。
    1697年,法国与西班牙根据《勒斯维克条约》交换土地,法国获得西班牙岛西部殖民地,称“法属圣多明各”,也就是今天的海地;西班牙恢复被法国占领的加泰罗尼亚和卢森堡等地。
    此前法国有艘名为太子号的船,在加勒比海遭遇风暴袭击,摇摇欲坠来到海地岛西部的戈纳伊夫湾,总算从死神旁把自己拉回人间。戈纳伊夫湾三面陆地,一面朝海,最深处还有个戈纳夫岛阻挡风暴,法国人就在这里兴建太子港,名称来自那艘死里逃生的船舰。
    随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大陆阿兹提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后,经营重心开始放在美洲大陆,逐渐减少对西班牙岛的投入。此时加勒比海盗泛滥,他们多次侵犯圣多明各,让西班牙人产生放弃岛屿的想法。同时岛上黑人奴隶越来越多,殖民者的口袋是用黑人奴隶的血汗填满的,到18世纪末,岛上的黑人终于爆发起义。
    1795年,法国和西班牙在瑞士签订《巴塞尔和约》,西班牙把东部的圣多明各区域让给法国,西班牙岛整体成为法国殖民地。
    这个条约并不代表西班牙海军比法国弱,西班牙只是顺水推舟将岛上东半部分也送给法国。
    1801年,黑人夺下法国才统治不久的圣多明各,进而统一整个西班牙岛。你看看,西班牙人没那么好心,他们只是让法国人来挡一刀。
    1802年,拿破仑派自己的妹夫率领五十余艘战舰、四万多名法军浩浩荡荡地从欧洲杀来,法国人夺回圣多明各,但岛上的战争一直持续。从此刻开始,岛上人种开始分化,黑人在西部,白人在东部。
    1804年,拿破仑在法国称帝,黑人却宣布建立海地国,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虽然圣多明各仍在法国控制下,但海地独立这个事绝对打脸拿破仑皇帝。
    1808年,法国入侵西班牙和葡萄牙,此事产生了蝴蝶效应。葡萄牙国王逃到巴西,后来葡萄牙王子建立巴西王国,奠定现代巴西的版图。西班牙海军也在英国等盟友帮助下,夺回圣多明各,海地岛东部重新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821年,海地岛东部独立,名为西班牙海地(多米尼加)。与西部黑人主导的民族独立不同,东部是殖民地白人主导的脱离宗主国独立。
    1822年二月,独立仅九周,黑人主导的海地兼并西班牙海地,再次完成全岛统一。从人数来说,海地岛的黑人占据绝对优势。
    1844年,在美国和美洲西班牙各殖民地帮助下,东部再次独立,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在1840年代,美国连续购买或兼并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地,总面积占到当时美国领土的四成左右。陆地上疯狂扩张的美国,触角也逐渐伸到海上,首当其冲是距离北美近的加勒比海地区。
    多米尼加一直担心被海地兼并,最安全的做法是找个强大的靠山,那时整个美洲域内国家,实力最强的是美国,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有殖民地,毕竟相隔遥远家。为了抵挡海地入侵,多米尼加甚至向美国提出,直接并入美国版图。
    不过此后美国自己也不太平,南北严重对立,后来还爆发了南美战争。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可以说霸业已成。
    图-多米尼加人
    1869年,多米尼加并入美国联邦的愿望差点就实现了,但最后美国参议院投票反对,功败垂成。美国想要多米尼加的土地,但不想要多米尼加人,总不能把岛上人全都杀了吧,毕竟多米尼加还有不少白人。
    1915年,一战爆发后,美军为了打击海地岛上德国人的利益,出兵占领海地,第二年又占领多米尼加。
    直到1934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为了缩减海外军队预算,才撤离海地和多米尼加。
    图-海地人
    海地岛上这两个国家,海地是个纯粹的农业国,人均GDP就算放到非洲都是倒数几名,可以说是赤贫。多米尼加除了农业,旅游业与也很不错,是个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小资水平。双方的人均GDP相差这么大,与人种、语言、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
    更多加勒比海地图文章,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四、同在一岛,为何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经济状况差距如此之大?

    多米尼加国运非常有讽刺性,有些“因祸得福”的意味。
    多米尼加早年经济模式和海地类似,农业和种植园经济为主。由于同样人多地少,也走上向自然索取的道路。大地主砍伐森林扩大种植园,失地农民毁林开荒,有势力的家族砍伐松树林(多米尼加有加勒比最大片的松树林)卖钱,穷人砍树烧木炭生火。照这么发展下去,森林毁灭,水土流失,农业减产,砍更多森林补充,最终这个国家将在贫瘠荒芜中走向崩溃,那和海地就是一个剧本了。
    在这个关键时期,一个独裁者出现了,特鲁希略。特鲁希略是个贪婪、残暴的军人,杀几万海地人再赔钱就是他干的。但是他和西边的同行不一样,讲究一个科学捞钱。他请了一个专家评估,看看我们国家到底什么最值钱,我从哪捞起划算。专家研究了一下说,你们国家没什么矿,种咖啡地方又小,就那片松树林值钱。专家统计方式比较简单,用森林总蓄积量乘以市场价,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特鲁希略一看,原来卖木头这么赚钱,马上下令不许别人砍了,要垄断这门生意。别人再砍树,就有种偷他钱的感觉。特鲁希略自己还是砍的,但是比较节制。经济学有个概念公地悲剧,没主的森林大家有种自己不砍就亏了的索取竞争,被视同私产反而知道心疼了。特将军每片采伐地会保留部分最健康的树用于自然恢复,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可持续林业理念。另外特鲁希略50年代修了个水电站,多米尼加是个岛国,小环境是很脆弱的。专家告诫他你这个水电站靠的是山上的河水,河水靠的是山林涵养,山林要是完了水电站也完了。将军觉得很有道理,水电站所在的山林一律禁伐。
    特鲁希略客观挽救了多米尼加的森林,不过主观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天下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道理,而且人地矛盾没有解决,老百姓要吃饭,要烧炭。所以特将军统治时期,偷伐偷垦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发展势头被遏制住了,没有像海地那样无法无天。60年代特鲁希略被刺杀后,伐木业又死灰复燃。
    这时又一个神人出现了,华金巴拉格尔。华金是特将军的学生和部下,崇拜特鲁希略。严格意义上,华金不能算独裁者,是民选总统,虽然也动过改选票的脑筋没有成功,只是政治生命特别长,两次当选总统做到90岁。这老哥很有意思,不同于特将军为了垄断产业,华金是纯粹的环保主义者。他不让别人砍树,自己也不砍。也不光保护森林,从湿地到鲸鱼,环保事业他都很热心。保护手段也比较粗鲁:开枪。经常动用军队执行环保任务,林地里砍树,杀;富人保护区盖别墅,拆;穷人垦荒,赶,无差别迫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各路人士。华金作为民选总统经常被打成独裁者就和这些环境大于人权的行为有关。在华金的高压统治下,多米尼加从向美国出口枕木变成了自美国进口木材,成为拉美极为罕见的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国家。不过,使用进口木材,天然气代替木炭,再加上暴力驱逐垦荒穷人,多米尼加老百姓经济压力是加大的。但长期来看,华金的强硬措施造成了两个后果。树也不让砍,炭也不让烧,本来就人多地少的乡村经济难以为济,多米尼加人纷纷进城打工,结果生育率下降了。华金上台时,一个多米尼加人生5个孩子,到96年彻底下台时,一个多米尼加人生不到2个孩子,人口爆炸被按下去了。另外一点,80到90年代,旅游业开始兴起,加勒比近水楼台承接美国游客。多米尼加保护下来的绿水青山可以通过旅游业兑现为金山银山,经济盘活了。如今的多米尼加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其中旅游相关比重很高,农业占比降到了5%。和海地至今还靠已经毁差不多的土地里刨食对比鲜明。
    到现在,虽然多米尼加人均收入也不是很高,略低于中国,但是在加勒比国家还是不错的,比邻国海地更是十倍差距。同岛的衬托下,就显得很优秀了。历史上先后两任武装环保的统治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左为海地,右为多米尼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