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返回是什么意思

载誉返回是什么意思

一、史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我们都很熟悉《左传》里的第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幼子共叔段,不断要求郑庄公优待其弟,郑庄公隐忍许久之后,被宠坏的共叔段准备起兵攻击其兄,被准备妥善的郑庄公击败。庄公击败共叔段之后,囚禁武姜,并誓言母子“不及黄泉,再不相见”,却又后悔,在臣下的建议下凿地道与母亲相见,这么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武姜跋扈偏爱幼子,险些造成郑国的“曲沃代翼”,一代雄主郑庄公差点因此被颠覆。实际上很多人看到了武姜作为母亲丧失理性的一面,却殊不知在武姜这个讨厌的老太太身上,牵扯出了西周末期到春秋早期一段险恶的政治风波。
    我们知道,郑国到庄公为止,共历三代。郑桓公、郑武公,郑武公和武姜生下了郑庄公。
    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子,在幽王时期担任司土,并获得了郑这个封地。最初的郑在陕西凤翔,在郑武公时将郑迁到了河南郑州、新郑一带。
    好了,我们开始破案。
    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并非自然死亡,而是死于犬戎之乱: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1]而犬戎之乱是怎么回事呢?《史记》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基本上被史学界摈弃,在《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中,有更加符合逻辑的记载:
    《汲冢竹书纪年》:(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2]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3]简单地说,就是周幽王废黜王后申姜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盘为太子。废太子宜臼逃往外公申侯处,周幽王率军攻申,申侯联络缯国,将犬戎放入关内,犬戎大军击败了毫无准备的幽王军队,将幽王杀死。这一战中,郑桓公在幽王身边,一同被杀。
    在幽王和郑桓公的死亡惨剧中,犬戎固然是第一凶手,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放犬戎入关的申侯显然也是帮凶。
    好了,我们发现了不寻常之事: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4]郑武公娶的武姜,是申侯的女儿,换句话说,郑武公娶了杀父仇人的女儿。
    这是怎么回事?不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吗?
    我们将引入下一条线索。
    在《清华简》,出现了一篇《郑武夫人规孺子》,带来了郑庄公和武姜的另一个故事,在此采用@屠龙少年周旭在知乎发布的释文:
    鄭武公卒,既肂,武夫人規孺子,曰:「昔吾先君,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圖。既得圖,乃爲之;毁圖,所賢者焉申之以龜筮,故君與大夫晏焉不相得惡。區區鄭邦望吾君,無不盈其志於吾君之君己也。使人遥聞於邦,邦亦無大䌛賦於萬民。吾君陷於大難之中,處於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已。……在《规孺子》中,武公新丧,郑庄公甫立,武姜训诫继位的儿子,告诫儿子要多和国内的大夫请教政事,特别强调“吾君陷於大難之中,處於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已。”——“你的先父在大难之中,羁留于卫国三年,见不到国家,也见不到家认,如果说没有贤良的臣子,郑国三年没有国君,早就陷入混乱了。”
    在武姜的这个说法里,“大难”显然是指让桓公死于骊山的犬戎之乱,而武公却在父亲死后没能立即回国继位,而是被羁留于卫国三年,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们寻找一下卫国在这段时间里的表现:
    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5]史记说得很清楚,卫武公在幽王死后,带兵勤王有功,被周平王任命为卿士。
    我们要特别注意,在幽王死后,周王朝同时出现了两个周王: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6]
    《汲冢纪年》曰:幽王死,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7]综合这几条记录,我们知道,在幽王死后,虢公翰、畿内邦君、周王朝朝臣支持周携王,晋文侯、申侯、鲁侯支持周平王。而根据《卫康叔世家》的记载来看,卫武公显然是支持周平王的。
    换句话说,卫武公在幽王败亡之后,在立平王的问题上,和申侯是政治盟友。
    连缀起来看,我们不难推断出郑武公是被周平王的支持者卫武公所羁留的。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随同周幽王追杀逃走的王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那么,郑的立场显然是站在周平王的对立面的。
    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卫武公羁留郑武公,一定和政治立场有关。
    三年的软禁之后(不见其室,郑武公在羁留种无法见到家人,应当是被软禁了),郑武公获得自由,回到郑国继位,并在父亲死后第十年,娶了杀父仇人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妻。
    郑武公放弃了为父亲复仇,娶了武姜,我们可以推测,在三年的软禁中,郑武公和卫武公达成了协议——放弃与平王为敌的立场,加入包括申在内的政治联盟。
    那么为什么郑的立场如此重要呢?
    在平王阵营的对立面,是幽王之弟携王的阵营,在这个阵营里都有谁呢?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支持携王的是畿内的邦君(周王朝的古老盟友)、诸正(王朝官员)以及虢公翰,都是关中王畿之内的贵族,为首的应当是虢公翰。
    虢公是幽王重臣,虢原本在陕西宝鸡,在西周末年,迁到了三门峡地区,将此地的焦国消灭,史称南虢:
    幽王七年,虢人灭焦。[8]按照史学界的说法,幽王命虢公灭焦,可能是犬戎日益增长的军事压力让幽王深感不安,为了保证三门峡这个咽喉要道的畅通,虢公在幽王的安排下在三门峡建立新的虢,虢公应当是幽王极为信任的人。
    那么郑桓公呢?根据《史记》记载,桓公在担任司土之后的第二年,对于局势极为忧虑,与太史史伯商议何处可以逃亡,史伯建议其逃到后来的郑地,桓公从其建议,寄土于郐、东虢,但是大业未成,一年后死于幽王身边。
    那么按此记载,郑桓公在幽王死前一年——也就是幽王十年开始考虑东迁。
    这件事幽王应当是知道的,因为这一年,幽王正在此地附近的嵩岳太室山,和诸侯会盟:
    《今本竹书纪年》:“(周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与虢公灭焦建南虢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推测在犬戎之战前几年,周幽王已经开始在东方布局,将虢公翰、郑桓公派到三门峡、成周附近进行经营,很可能在犬戎的军事压力之下,已经在考虑迁都,而虢公、郑桓公也恰好属于“诸正”,很可能虢和郑也代表了忠于周幽王的王室势力。
    于是,为了分化打击与周平王为敌的幽王残余势力,卫武公软禁郑武公,并最终迫使郑武公放弃支持周携王。
    这样进行复盘之后,周幽王死后的政局可真是细思恐极:
    幽王死后,畿内贵族支持携王,而畿外诸侯则和出卖幽王的申侯一起支持周平王,由于周幽王在犬戎之乱前曾经进行过政治部署,携王阵营可能仍然有较强的实力。
    支持周平王的卫武公为了分裂携王势力,通过软禁迫使可能支持携王的郑武公转而支持周平王,而郑武公娶武姜,正是这次政治胁迫所需的投名状——还有什么比迎娶杀父仇人的女儿更能表达自己转换阵营的诚意的呢?
    在失去近于成周的郑国支持之后,携王已经无法回到成周继位,只能寄居于虢,这也为后来的晋文侯伐国杀携王埋下了伏笔。
    随着郑武公的背叛,在诸侯支持下平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随着携王一起死去的还有周王朝畿内的大部势力,这也意味着周再也无法回到关中故地,王室只能蜗居于成周、在诸侯的夹缝中苟活,失去了全部的翻盘机会。
    大争之世,无可避免。
    p.s:我开了一个公众号“阿成说史”,目前在连载殷商史,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呀。
    参考^《史记·郑世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清华简·系年》^《史记·郑世家》^《史记·卫康叔世家》^《清华简·系年》^《通鉴外纪》卷三^《今本竹书纪年》

二、史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这几天要为写小说准备点资料,查了查盛唐诗人的生平履历,发现了一个让人觉得难受的细节。
    公元744年,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个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个人出则同行,寝则同床,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后来,高适还曾经跟王昌龄和王之涣相交甚好,甚至还有旗亭画壁的佳话。这个故事,想来熟悉唐诗的人都应该了解吧。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
    高适跟王昌龄的友谊,也就此结下。
    接下来,是故事的后半段。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诬不敢出战,被玄宗皇帝处斩。原来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调到潼关驻守,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任职的高适也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哥舒翰戍守潼关。高适屡劝皇帝不能出战,但唐玄宗急于求生,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最终哥舒翰兵败被俘。
    而高适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发生。想来,他对于皇帝的昏聩,是有切骨之痛的。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
    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河南睢阳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巡守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
    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
    然而,尽管此时的高适离自己的家乡并不算远,但由于需要处理李璘的事务,他不能前往支援。于是他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在《旧唐书》的记载里,这篇文字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想来高适在这里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文学技巧,说尽了好坏。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的前几天,睢阳守将张巡派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置酒高会,对于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还打算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悲愤的南霁云砍下了自己的手指,当众明誓,若能破贼,必杀贺兰进明。这些事情,在韩愈的《张中丞后传》有详细的描写。
    在高适征讨完了永王李璘之后,皇帝又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其他四镇节度使驰援睢阳,其中就有高适。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以为四镇节度使赢得时间,结果闾丘晓逡巡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旁支,那就是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闾丘晓出发前来到亳州,见到了闾丘晓。至于王昌龄为什么要来亳州,至今已不可知,或许可能是想要回家,也可能是想去河南节度使张镐的军中效力。但无论怎样,最终的结果是,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和才华。这听起来不靠谱,但改变不了他杀了王昌龄的事实。
    当闾丘晓达到睢阳的时候,叛军已经撤走。而这时,整个睢阳已经是一片死城。据史书记载,睢阳城破的时候,城内的数万百姓已经只剩下了四百人。
    想来,高适的故乡与家人,也已经荡然无存。
    而高适,就在离自己家乡最近的地方,看到了好友的遇难,也看到了自己家乡被夷为平地,自己的家人或被饿死,或被屠杀。
    在这一年里,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军队机要秘书(掌书记)变成了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这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副连职干部一年之内就变成了军区司令。升官速度之快,实在让人咋舌。高适,也是唐朝著名诗人里唯一封侯的人。
    这是这一年辉煌的高适。
    当然,高适也经历了人生的另一面:名将的惨败,君王的固执,旧交的“投敌”,好友的遇害,家人的横死,故乡的毁灭。
    这就是这一年的高适的生活。

三、史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这几天要为写小说准备点资料,查了查盛唐诗人的生平履历,发现了一个让人觉得难受的细节。
    公元744年,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个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个人出则同行,寝则同床,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后来,高适还曾经跟王昌龄和王之涣相交甚好,甚至还有旗亭画壁的佳话。这个故事,想来熟悉唐诗的人都应该了解吧。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
    高适跟王昌龄的友谊,也就此结下。
    接下来,是故事的后半段。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诬不敢出战,被玄宗皇帝处斩。原来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调到潼关驻守,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任职的高适也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哥舒翰戍守潼关。高适屡劝皇帝不能出战,但唐玄宗急于求生,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最终哥舒翰兵败被俘。
    而高适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发生。想来,他对于皇帝的昏聩,是有切骨之痛的。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
    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河南睢阳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巡守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
    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
    然而,尽管此时的高适离自己的家乡并不算远,但由于需要处理李璘的事务,他不能前往支援。于是他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在《旧唐书》的记载里,这篇文字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想来高适在这里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文学技巧,说尽了好坏。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的前几天,睢阳守将张巡派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置酒高会,对于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还打算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悲愤的南霁云砍下了自己的手指,当众明誓,若能破贼,必杀贺兰进明。这些事情,在韩愈的《张中丞后传》有详细的描写。
    在高适征讨完了永王李璘之后,皇帝又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其他四镇节度使驰援睢阳,其中就有高适。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以为四镇节度使赢得时间,结果闾丘晓逡巡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旁支,那就是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闾丘晓出发前来到亳州,见到了闾丘晓。至于王昌龄为什么要来亳州,至今已不可知,或许可能是想要回家,也可能是想去河南节度使张镐的军中效力。但无论怎样,最终的结果是,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和才华。这听起来不靠谱,但改变不了他杀了王昌龄的事实。
    当闾丘晓达到睢阳的时候,叛军已经撤走。而这时,整个睢阳已经是一片死城。据史书记载,睢阳城破的时候,城内的数万百姓已经只剩下了四百人。
    想来,高适的故乡与家人,也已经荡然无存。
    而高适,就在离自己家乡最近的地方,看到了好友的遇难,也看到了自己家乡被夷为平地,自己的家人或被饿死,或被屠杀。
    在这一年里,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军队机要秘书(掌书记)变成了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这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副连职干部一年之内就变成了军区司令。升官速度之快,实在让人咋舌。高适,也是唐朝著名诗人里唯一封侯的人。
    这是这一年辉煌的高适。
    当然,高适也经历了人生的另一面:名将的惨败,君王的固执,旧交的“投敌”,好友的遇害,家人的横死,故乡的毁灭。
    这就是这一年的高适的生活。

四、载誉而归是什么意思

    满载的意思。带着很多的荣誉回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