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谁知道郑州以后的发展方向?往东、南、西、还是北?要有详细分析,谢谢!!

    太阳东升西落
    面向东,右手边是南!左手边是北
    把时间换算成24小时制
    除以2(比如18:30就成了9:15)
    找到对应的时针位置(9:15就是9点多一点点的位置)
    把这个位置对准太阳
    这时表面上12点的方向就是北方
    有两个小技巧:
    1、看路标,一般在十字路口处都有路标。
    2、看门牌号的顺序。
    门牌编号顺序一般依照道路走向确定。道路是东西走向的,由东向西编号;道路是南北走向的,由南向北编号;东北-西南走向的,由东北向西南编号;东南-西北走向的,由东南向西北编号。其中,道路两侧有空地待建设的,应按3-5米预留一个空号;未预留空号又增开新门的,在现有门牌号下按顺序编附号。门牌单双号以门牌编号顺序为朝向,按左单右双进行编号。
    第二种方法适于你确定了这条路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时,根据门牌号的大小变化就可以确定是东/西(知道这条路是东西向)或南/北(知道这条路是南北向)。

郑州CBA往那边发展
    谁知道郑州以后的发展方向?往东、南、西、还是北?要有详细分析,谢谢!!

一、郑州城市底子曾经比合肥好很多,为什么近年来郑州罕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而合肥却突飞猛进?

    第一,郑州没什么底子,若有,和合肥也差不多,半斤对八两。
    第二,我一直强调的,合肥的发展是个偶然,互联网吹嘘的观点是风投之城+中科大造就了今日的合肥,与其这样,不如说是长三角的产业外溢造就了今日的合肥,当然我不否认前述因素的积极作用。
    做个逆向思维,哈工大+哈工程都带不动哈尔滨,现在哈尔滨和南宁差不多,西交+西北工大+西安电子科大也没能造就西安,所以我承认中科大很厉害,但谈不上合肥发展的决定因素,至于相互成就,这个说法适用于所有高校聚集的城市和所有拥有高校的城市;其次,风投之城,个人非常反对,也不鼓励所有的地方政府这么做,这种模式和之前的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没有本质区别,成则会带来一段的繁荣,败则后果很严重,只能说合肥成功了,仅此而已。技术类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微小赛道的差异,未来都可能是天差之别;你看到了合肥成功,我也看到过部分中小城市招商引资的失败案例,不能说是饿殍遍地,起码也是一地鸡毛。个人也参与操刀过类似于京东方的那种模式项目,也成功过,但多数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个人绝不鼓励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学习合肥做风投之城,类似于佛山、惠州那种慢慢外溢的路线相对来说更适合多地政府。
    有知友的回答说,赌输了大不了回到解放前,估计也就你愿意回到民国旧社会,别拉大家一起。合肥的公务员不发两年工资,又不影响你。90年代工人大量下岗,某东北工业城市下岗工人的家庭的苦,又没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可以在这里闲庭信步地敲着键盘,为所欲为地发表着自己的评论。
    续上2022.2.11更新
    第三,两地部分比较
    产业外溢,通俗理解就是原有在一线城市的企业受制于土地、人力不断的上升或者其他因素,不可避免地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企业要生存发展,合肥位置很好承接的很不错,又有中科大加持,逐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所谓风投模式是个载体。至于本地培养的企业,再做个假设吧,把合肥放在长春的位置,而不是长三角周围,是不是好多问题就有了答案,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只是个人的理解。
    还有就是合肥的发展的上限其实是很高(前提是要定位好自己),主要在于距离长三角近,这点中部的长沙和郑州都比不了,这两个难兄难弟完全只能自力更生,算是靠自己发展的模范,但后两者经济发展制约的因素都显著存在(问题没有问长沙,就不再分析)。郑州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河南1亿多人所带来的劳动力和自力更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个都不要指望,既不靠海,也不沿江,就有个铁路,但只是换乘站,不是目的地,北上广虽然不相信眼泪,但也依然阻碍不了孔雀东南飞,哪里才是留得住人的地方,但铁路对于1000万人口郑州的重要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火车可以拉来株洲,可以让正定县衰落,但绝对成就不了今日的郑州。
    河南在海洋时代经济发展的条件很恶劣,成就今日郑州的主要除可以搜索到的大公司外,主要是中小企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如类似于富士康的代工厂)等,还有就是郑州奇特的县域经济。郑州民营经济的比例2020年在主要城市中排第二,有近80%,和传统理解的北方城市经济结构存在差别,更像是个南方城市;2010年,富士康被引入郑州(本质就是产业外溢),进一步发挥了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富士康和郑州的关系,不在重复赘述;接下来,说下县域经济。2020年度县域经济100强,河南与湖北各占7席,并列第四。从中部六省的情况来看,河南、湖北并列第一方阵、安徽占3席、江西占1席,山西的县域无缘百强,再看下郑州,新郑市(排名40)、巩义市(排名51)、新密市(排名62)、荥阳市(排名66);看一下合肥(当然也是全安徽省),肥西县(排名63)、长丰县(排名90)、肥东县(排名92),差距是显然存在的。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县域经济,因为中国不只是北上广,大城市核心城区的人口以每个城市平均800万来看(这个数据估计目前应该也没达到,我说的是生活在主城区的人口,不是统计意义上这个市的总人口,郑州目前也就700万出头),前20名也不过才1.4亿人,其余12多亿人,多数人最终要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安家生活。

二、郑州城市底子曾经比合肥好很多,为什么近年来郑州罕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而合肥却突飞猛进?

    能问出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既不懂郑州又不懂合肥。
    先说底子问题:郑州和合肥都是建国后搬迁的省会,在此之前郑州的交通、工商业底子肯定要强不少,毕竟是铁路枢纽。但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是政策、钱、高校/研究所和人才。依次来看:
    1.河南和安徽都是穷省,总量河南当然要大的多,那是因为河南人长期比安徽多一大半,近20年河南基本上都维持在亿级人口,而安徽也都在6000万这个数字上下浮动。人均两省差不多,河南5.5w,安徽稍微多一点6.3w,但这一点差距对于大局没几乎有影响。
    2.高校:合肥是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医大/安农大/安建大/安中医大/合师;郑州是郑大+河财大/河工大/华水/河中医大。军校:合肥有国防科大(合肥分校)、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有信息工程大学、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分校)。河南在高校上和安徽的差距非常大。
    3.研究所:中科院在各地设有十三个分院,合肥有、郑州没有。中科院在合肥有四个研究所,郑州一个都没有。合肥有四大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国家实验室一个都没,拥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国字头的研究所数量郑州也不如合肥多。
    4.人才:合肥中科大就有专职院士62名,加上合工大、安大、军校和一众研究所,一共有近百名院士在合肥工作。郑州则只有15名专职院士在地。1955年以来,从安徽走出的两院院士一共145人,从河南走出的两院院士一共78人,差不多只有安徽的一半,而拥有院士的数量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现状,培养院士的数量则是前几十年基础教育的结果。这些底子的差距如此之大,又何以得出郑州的底子比合肥强的多呢?一些交通和工商业的优势比起大学、研究所这样的百年工程而言,实在是不够看。比如90年代合肥还只是铁路网上的边缘,车次连郑州的零头都没有,甚至比不上本省的蚌埠。然而仅仅20年合肥已经成为了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高铁列次已经挤进全国前十。郑州虽然仍然是中部老大,各项硬指标也都在全国能排入前三四名,但和合肥的差距早已不是当初的云泥之别了。
    所谓郑州的优势,大部分都是可以用十几年的高强度建设超越的,而合肥拥有的优势很多都是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超过。但郑州有一个地理优势可能永远也超不过,那就是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铁路枢纽中的枢纽,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陆路交通、贸易和物流的中心;但同样,合肥的区位虽然在全国地位不如郑州,但合肥自己也有独特的优势在于靠近长三角和长江黄金水道,虽然不临江,但靠着裕溪河和江淮运河的改造,开通通行5千吨级货轮的航线,也能够通江达海。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可以获得的溢出红利也比郑州单打独斗要多一些。
    接着就是发展问题:题主选择性地忽略了郑州的发展,一开口就是郑州没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简直就是乱讲嘛。
    1.白色家电你看到了合肥引进了美的、海尔,却没看到郑州也有格力、海尔、奥克斯;
    2.汽车行业你看到了合肥引进了蔚来,还有本身的江淮,却没看到郑州引进了上汽乘用车、日产,本身还有宇通;
    3.你看到了合肥确实在半导体领域公司很多,有联发科、京东方、长鑫,以为郑州只有富士康?只能做低端?实际上郑州还有很多真正的大国重器,比如中铁装备的盾构机、郑煤机、未来中车也会在郑州建厂,这些都是已经在世界上证明是先进市占率极高的装备制造业,难道不是高附加值产业吗?
    4.原物料、材料领域,重化工业郑州也远比合肥强。郑州的铝业、金刚石、耐火材料都是世界领先,而安徽的重化工业和材料工业基本分布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和沿淮诸市(淮南、淮北、蚌埠),而合肥基本没有。
    5.除了省会之外,安徽的工业和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沿江地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通过长江航道到达上海中转,万吨级的海轮可以上达武汉下入大海,有些陆路交通去南京杭州甚至更近更方便。不沿江的滁州、宣城、黄山则可以就近前往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安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在整个长三角的大循环中流通的,无需前往合肥中转。安徽各个市更像是各自独立的大长三角联盟成员,合肥只是一个十几个松散合在一起的分舵的舵主而已,生产要素、产品流动基本不需要通过分舵主可以直接流向盟主(上海)或者周边的分舵主(南京、杭州、徐州等)
    而郑州则不同,环郑的中原城市群:焦作平顶山的矿产,洛阳新乡的制造业,漯河许昌的轻工业都要到郑州中转,郑州是名副其实的全省物流中心,而合肥不是。郑州的空铁联运甚至可以为周边的山西、陕西服务。所以在物流与贸易方面合肥有天然劣势,未来的总部经济等也不能和郑州媲美。合肥这两年发展确实神速,有厚积薄发的原因也有找准定位的原因,另外郑州的发展也非常快,几乎就是北方发展最快的城市了。这两城互相之间其实没有什么竞争关系,因为从产业到发展定位都不是特别重合。也希望河南的宣传部门能好好宣扬一下郑州的大国重器,跟安徽取取经,不要再出现题主这样,问出一些前提结论都是错误的问题了……

三、两个问题请教1.郑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哪边?2.郑州将以什么发展定位作为支撑来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

    最理想的发展方向就是高科技,但是北上广深已经分走太多科教资源了,离得近的武汉西安在方面科教也领先郑州太多了。科教资源一定是越来越集中的,集中才能带来效率。哪怕是全世界收割顶尖人才的美国也搞不起好几个科研中心。郑州乃至河南的教育资源目前还是死结,顶尖的高中毕业生都考出省了,毕业也落户在外面避免下一代重走河南高考独木桥。本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高科技产业留下本就不多的高端人才,更遑论吸引足够多的外地人才了。向上突破前景不好。
    未来好的发力点就是物流商贸以及工业,物流上有国家给的航空港区这个目前全国唯一的政策,虽然存在水运缺失这一短板,铁路上的优势也渐渐被武汉超越,但是如果能够努力打通各省壁垒,向东辐射整个黄淮海平原,向西加强与西安的联系以此辐射整个西北,深耕日渐衰落的北方,做强区域物流中心这一地位,向全国乃至通过航空向世界级的物流中心发力,未来还是大有可期的。物流一旦起来,商贸也能能顺势而起。
    工业上就是做好沿海地区工业的转移,在占据不到高端生态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量堆起来,让工业能够吸纳尽可能多的产业人口。为整个河南的农业谋一个出路。
    郑州和河南能否扭转自北宋以来的衰落,关键是这一代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了。华北平原应该是除了东北平原外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土地了。但是长期以来为了华北平原上巨量的农业人口的生存,小农经济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流。现在我这里(郑州周边)农村里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务农了,一部分土地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在打工之余耕种的,一部分土地已经村里其他人或者农业公司承包了,很明显大规模的农场能够用更少的人更高效的生产。随着这一代最后的农业人口的老去,未来农村肯定更加空心化。在这种情况下,合村并居甚至消灭农村,农村人口进城是今后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大量村庄的消失和人口的集中,像东北那样大型的农场农业成为可能,带来更高的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农村空出的耕地指标如果能够转化为城市的产业用地,缓解河南的用地紧张,发展更多的产业来吸纳农村的进城人口,这样才能形成发展的正循环。
    最不好的就是城市里继续搞房地产,推高农村人口进城的成本。农村搞就地安置,翻新农村。一方面是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买不起房,除了结婚、过年基本上不回老家;一方面是农村空置大量的房屋,或者老人孩子在农村留守,一家人为了生活不能团聚。
    如果河南的农业人口能够在各大镇子、县城和城市形成聚集,再通过工业和三产融入现代生产,郑州的中原城市群就能水到渠成。如果各个城市之间还是遍布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小村子,那么我们早晚会被耕地红线勒死。

四、谁知道郑州以后的发展方向?往东、南、西、还是北?要有详细分析,谢谢!!

    东边和北边
    1、随着郑东新区的建立,郑开大道的修建,未来郑汴融城(这个很重要,现在喊的很火),中牟县有可能成为郑州的一个区,现在郑州很多新企业工厂都建在中牟境内,比如郑州日产、海马汽车、凯马卡车等,航海东路都直接开到中牟了,现代很多郑州有钱人都开始在中牟投资房地产了,而且中牟也拿出了相当漂亮的整体规划,未来有望成为郑州的后花园。
    2、北边一直到黄河南岸都是郑州的地,可由于离河太近,想开发的多高级估计也有困难,估计未来也是郑州人休闲度假娱乐之地。
    3、西边有个高新区,其他的也没啥前景。
    4、南边也没啥前景,一是再往南就是新郑、新密的地了,二是地不好,再往南就有丘陵地带了,不好开发。
    总之,东边的潜力和实力最大。

五、两个问题请教1.郑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哪边?2.郑州将以什么发展定位作为支撑来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

    仍然是无头苍蝇,堆量的状态
    国家大发展的下一个十年,是科技的十年,是大都市圈的十年,每一个国家级战略的大都市圈,都有一个国家级科研中心。
    比较悲观的是,郑州并没有赶上这趟车。而上个十年的大物流等,到今天已经近乎完成时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