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为什么土豪这么多

本文给大家介绍新疆为什么土豪这么多对应的知识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新疆为什么土豪这么多

《新疆的汉族人都比较有钱吗?为什么?》

    有钱的都不在新疆了,只有没有钱的才会留下。

《中国戏曲经典的唱段》

    《锁麟囊》
    春秋亭外风雨暴
    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
    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
    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
    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
    也有失意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
    必有隐情在心潮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
    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
    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
    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梅香说话好颠倒
    蠢才只会乱解嘲
    怜贫济困是人道
    哪有那袖手旁观在壁上瞧
    蠢材问话太潦草
    难免怀疑在心梢
    你不该人前逞骄傲
    定是词费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
    薛良与我再去问一遭
    听薛良一语来相告
    满腹骄矜顿雪消
    人情冷暖非天造
    何曾移动它半分毫
    我正不足她正少
    她为饥寒我为娇
    分我一只珊瑚宝
    安她半世凤凰巢
    忙把梅香低声叫
    莫把姓名信口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
    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
    积德才生玉树苗
    小小囊儿何足道
    救她饥渴胜琼瑶
    以上是程派的经典唱段!

《为什么克拉玛依市最富》

    石油和天然气是克拉玛依的主要矿产资源。克拉玛依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油层浅、质地优良。油气田分布横向连片、纵向叠合,由多种油气层系和油气藏类型组成,便于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1983年,在市辖白碱滩、红山嘴、风城地区以发现油层埋藏浅、物性好、储量丰富的重油,成为我国少见的宝贵资源。此外,还有天然沥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盐、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黄土、砂石等建筑材料。 克拉玛依市建市40年来财政收入比较稳定,财政收支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财政和金融事业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1997年,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亿元(现行价),实现工业总产值176.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99亿元。   克拉玛依市的金融事业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事业主要为石油生产服务。建市这么多年来,金融事业从单一的存、放、汇发展为专业进行分工的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

《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江苏是一个散装省份,已经为全国人民所知。其实安徽散装得更厉害。一个皖南人和一个皖北人,几乎毫无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出共同点,那可能是一起被污名化了。
    安徽人,主要是在上海被污名化。原因正如当年的苏北人被污名化一样。当年是大量苏北人到上海打工,并从事低端行业。而现在,是大量安徽人到上海打工,从事低端行业。安徽人已经是上海第一大外来族群,有四五百万之多。绝对数量多了,哪怕是同样的坏人比例,那总数量就很多了。早些年,甚至有上海的工厂喊出了不招安徽人的广告,可见一斑(河南人、四川人在全国被污名化,和安徽人被污名化的原因一样,就是因为总人口太多了)。
    其实在农业时代,尤其是在南宋以前,安徽是非常富足的一个省份。就算到了清代,安徽也是全国人口和赋税大省。
    按照大清会典记载,清朝中叶乾隆十八年,安徽的总赋税在全国排第8(只算地丁钱粮不算关税盐税的话,排第4,因为安徽不产盐),人口全国第3(江苏总赋税第1,人口第2)。洪杨之乱对安徽打击非常严重,乃至一蹶不振,到清朝晚期的1908年,岁入已经只能排到了第13位,人口第10位。(目前的GDP,排第11位,人口,排第9位;和清末比,前进了。和全盛时相比,还有差距)
    和江苏的差距,可能也没有现在那么大:
    1、淮河以北,徐州一带,元代以后有京杭大运河输血,而宿州颖州一带,元代之前,都是鸿沟和隋唐大运河所经地,不相上下。在首都转移到北京之前,宿州颍州一带更为吃重。当然,南宋之后,这两地同样都饱受黄河水患,而以宿州、颍州更重。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亳州+颍州,人口为88万;泗州+徐州+海州,人口为86万(而且徐州和泗州的一半,都属于现在安徽管辖)。
    2、江淮之间,淮东一带,自六朝以后,邗沟变为交通要道,且有海盐可晒,所以淮扬可能更为富裕一点。但六朝以前,淮西庐州寿州的肥水运河才是南北交通第一要道。六朝以后,多为军事要地,同淮东相比,淮西也不遑多让。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淮南道中,淮东人口为62万(楚州、扬州),淮西人口为100万(庐州、寿州、舒州、滁州、濠州、和州)。北宋,淮南东路332万(包括亳州宿州滁州),淮南西路355万(包括光州、黄州、蕲州)。
    3、江南的差距稍大一些。太湖平原是中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从中唐以后,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而西部的江南丘陵多山,和太湖平原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常州+润州+苏州,人口为198万;歙州+宣州,人口为113万。宋元明清太湖平原更加吃重。但徽州之富,也曾俾睨天下。安庆池州宣州一带,也是人文鼎盛之地。
    安徽地形图淮北平原、淮西丘陵、江南丘陵,三个完全不同的地域,被朱元璋捏合成江南省再经康熙东西切割,成就了现在的散装安徽。淮北平原,说中原官话。淮西丘陵,说江淮官话。而江南丘陵,以徽州方言和吴语为主(其中夹杂了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岛,是洪杨之乱以后,皖南人口损失过半,从庐州、安庆、河南、湖北移民所致)。
    散装安徽,从洪杨之乱以后,便退出了一线省份,混迹在中游。江苏能从洪杨之乱后复苏,而安徽不能,只能说,江苏的先天条件确实更好。靠近上海(洪杨之乱后,上海飞速发展,变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并且沿海,先天禀赋比后天努力更重要。到了清末,不过几十年,江苏就又重新满血复活,而安徽泯然众人矣。所以安徽没落,不是建国后的事儿,清末就已如此了。把省会搬到合肥,固然可以被怪罪,但没有搬走的清末民国,安徽也还不如现在的排名。
    三大区域,目前被分成了16个地级市。其中淮北4个市,江淮之间6个市,江南6个市,很多市都是豆腐块。安徽的地级市,也被称为是全国最有问题的区划之一。尽管此前,安徽省已经痛下杀手,把巢湖市给拆了,把枞阳从安庆划给铜陵了,但是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这些因煤矿铁矿铜矿而成就的豆腐块般大小的地级市,仍然问题多多。
    安徽行政图这16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而言,江南好于淮西,淮西好于淮北(安庆尽管地理上属于淮西,但身在长江沿线,所以算作江南城市)。江南7市中,马鞍山和芜湖一骑绝尘,安庆和池州相对比较弱(这两个市的山地比较多)。淮西5市中,合肥集全省之力,已经变成了万亿大市,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尚逊马鞍山一筹。淮北4市中,淮北市略微领先,但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而且淮北一如河南,特别能生,除了合肥之外,人口二三四名全在淮河以北。
    安徽人口经济总表淮北平原:
    淮北平原,主要是淮河中游支流所经地区,包括汝河、颍河、涡河、濉河等。这些河流大多源于河南,在古代,通过一系列运河,包括鸿沟、汴水(隋唐大运河)、古丹水(又称汳水、获水、谷水、汴河,源自开封附近)等,和黄河、济水水系相通,形成了密集的水上交通网,从中原可直接船行到淮河流域。汝水、颖水上游接近洛阳盆地,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设有亳州、阜阳、宿州、淮北四市。其中亳州位于涡河之侧,阜阳位于颍河之侧(古称颍州),宿州位于汴水之侧。而淮北,则是工业时代崛起的煤炭城市。
    亳州城:位于涡河之侧,地近中原,商代时,曾经建都于此,秦代置谯县。东汉时,豫州刺史部设于谯县。到曹魏时,置谯郡,并设为陪都。其后直到元代,或为谯郡,或为亳州。明代降为县。明中叶以后,重新升为州,但归颍州府管辖。直到2000年,才再次从阜阳独立。亳州的地位,和涡河的地位密切相关。涡河兴,则亳州兴。亳州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曹操了,亳州是曹操的老家。能再次独立,是因为阜阳人口是在太多。亳州之名,来自于商代的都城亳。
    阜阳城:位于颍河之侧,秦代置汝阴县(颍河之侧,为什么叫汝阴?因为之前汝河颍河都曾经改道,但这里还沿袭了改道前的地名)。曹魏置汝阴郡。北魏置颍州。沿袭至今。阜阳的地位,则和颍河密切相关。颍河兴,则阜阳兴。阜阳是安徽人口最多的市,哪怕亳州独立出去,依然多的吓人,将近千万。阜阳地名,来自于东汉封刘显于此地,为阜阳侯。故清代雍正赐名阜阳。
    宿州城:位于隋唐大运河(汴河)之侧。在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前,这一带的中心在濉河河畔,前期在相县(现淮北市境内)汉代置沛郡;后期在南济阴郡(现埇桥区符离集,南北朝置),均处于徐州西南的丘陵地带。隋代统一,并给徐州。隋唐大运河开通,在中唐设宿州于现址。南宋黄河南迁之后,宿州一带罹经水患,逐渐没落。元明清废为散州,属归德或凤阳管辖。到建国后,设立宿县地区,再次独立。明清的凤阳,因为特殊原因,管的太大,所以宿州再次独立,属于正常情况。宿州的地位,则和汴河密切相关。汴河兴,则宿州兴。唐宋有淮运三口之说(宿州埇桥、涡口濠州和汴口泗州)。当然,宿州也因此阻挡不了其下的淮北、亳州纷纷独立,越割越小。不过宿州北部,像多了一块似的,是因为55年为治理洪泽湖,安徽江苏换县,江苏将萧县、砀山划给了安徽,而安徽将泗洪、盱眙划给了江苏。宿州之名,源于故宿国。
    淮北城:是建国后因为煤炭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在此之前,都属于宿州管辖。淮北当然可以把自己的历史上溯到沛郡的相县,但其实南北朝时期相县就荒废了,现在的淮北,和当时的相县没有传承关系。淮北市,是从濉溪县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而濉溪县,是建国后从宿县分割出来的,原名宿西县,后改濉溪县。淮北建市后,因位于淮河以北,故名淮北。
    淮西丘陵:
    淮西丘陵,地处江淮之间,被大别山及其余脉所覆盖,自西往东,分别是六安、淮南、合肥、蚌埠、滁州。其中合肥和滁州、六安,都已历经千年。而蚌埠和淮南,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合肥城:地处江淮中间,淮西腹地,北有东淝河经芍陂通淮河,南有南淝河经巢湖通长江,而两河源头非常接近,汉魏之际曾建有运河,因此,在隋唐以前,多为南北交通的首选路线。而合肥,便位于这一路线的中枢之地。汉代设合肥县。曹魏时,为扬州州治。六朝时期南北分裂,此地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曹操孙权在此鏖战,到南北朝时期兵戈连天,合肥也愈加险要。南北朝时期在此置州郡,为南汝阴郡郡治、南豫州州治、合州州治,隋代改庐州。沿袭至民国。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因安庆残破,国民政府将省会迁至合肥。沿袭至今。当然,安徽能成为省会,和淮南铁路的开通也有很大关系,淮南铁路经过蚌埠、合肥、巢湖至芜湖,是安徽省内的交通动脉,合肥位于正中。而安庆所依赖的水道,在铁路时代,被火车无情的碾碎了。
    合肥尽管是吸干全省的资源发展自己,但也还算争气,几次***式的投资,也都赌对了方向,20年间,GDP增长了28.9倍,增长速度全国第一,GDP破万亿,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巨无霸了。
    六安城:位于大别山脚下,淠水河畔,通过淠河,可上溯至大别山深处,是控制大别山地区的要地。先秦时期为六国。秦置六县。汉初,淮南国都于此。后淮南国三分,此地为衡山国国都。汉武帝时改为六安国,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首字,兼有六地安宁之义。东汉六安国除,属庐江郡。唐宋属寿州。南宋末年设六安军,属淮西路;元明设六安州,为散州,属庐州府。清代升为直隶州。沿袭至今。
    滁州城:位于南京西北侧,隔南山与浦口相接,东部与***相邻,是南京的西北大门。而滁州本身,群山环抱,滁河穿流其中,为建城绝佳之地。六朝时期设县,名顿丘县。南陈时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隋改滁州,改顿丘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沿袭到清末,明清为直隶州。因位于滁河河畔,故名滁州。欧阳修一句环滁皆山也,确保了滁州的家喻户晓。
    淮南城:则是近代才崛起的煤炭城市。民国期间,开始断断续续采煤,其地是从寿县、凤台县、怀远县隔出来的。后来又因为煤炭,修通了淮南铁路,更是让淮南成为这一带的中心。现在反客为主,反过来管辖寿县、凤台县,也算是因果轮回了。因位于淮河以南,故名淮南。
    蚌埠城:同样是近代崛起的铁路城市。因为淮东受黄河水灾影响,且淮东有大运河,对铁路较为排斥,所以津浦铁路走淮西。蚌埠是津浦铁路过淮河之处。铁路和大河相交,蚌埠一跃成为整个淮西乃至整个安徽的交通中心。短短几十年,便飞速发展成为繁华城市。此前,蚌埠只是凤阳县下辖的一个村镇。
    被淮南和蚌埠搞死的,是寿春和凤阳。
    寿春城,地处东淝河入淮河处,北倚八公山,背山面山,距颖口也不甚远,历来是淮西第一重镇。从先秦时期,便是楚国东迁后的都城。秦汉为九江郡郡治;六朝为淮南郡郡治。唐宋元为寿州。明清为散州,隶凤阳府。从秦灭楚,到淝水之战,此地发生无数战事,不胜枚举。只不过,进入工业时代,煤矿带来的淮南,终究还是打败了水运时代的寿春。
    凤阳城,地处濠河入淮处,背靠凤凰山,涡口居其左,浍口居其右,是淮河上另一个险要之地。整个淮西河防,西部以寿春为中心,中部以濠州为中心,东部以盱眙泗州为中心。明代以前称钟离、濠州。秦代置钟离县,唐代置濠州。明代升为凤阳府(府治是在凤凰山南新建的,并新建了凤阳县)。清代沿袭。到民国时期,终被火车拉来的蚌埠所取代。而津浦铁路之所以选择蚌埠,而不是凤阳过淮河,是因为蚌埠附近的河床更硬,而凤阳略差。从此,凤阳完美地错过了现代化历程。只能屈居滁州之下了。
    此外,还有被黄河搞死的泗州。
    古泗州城,已在清代沉入洪泽湖底。泗州初设时,州治位于泗水河畔的宿豫县(现宿迁郑楼镇附近)。唐代被淹,搬到了隋唐大运河入淮处,盱眙县城的河对面。从此直到清初,汴水下游入淮一带,均为泗州管辖之地(包括盱眙、天长、明光、泗洪、泗县一带)。到了清代,泗州城终于被洪泽湖淹没,泗州先是迁到盱眙,后来迁到虹县(泗县)。泗州剩下的体量,已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州。到建国过,随着盱眙、泗洪划归江苏,老泗州已四分五裂,更不可能恢复了。洪泽湖水下的泗州城,和千岛湖水下的两座县城,现在成了考古的热点地区。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地处长江以南,被黄山山脉及其余脉所覆盖。自西往东,分别是池州、黄山、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再加上虽然在长江以北,但是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庆,是为皖南七市。这其中,除了地处黄山山脉深处的黄山市,属于钱塘江水系之外,其余地市,都属于长江水系。其中,安庆、池州、宣城、徽州为千年古城,而铜陵、芜湖、马鞍山,都是工业时代的新兴城市。芜湖和马鞍山,原本位于长江以南,自巢湖三分,始变成跨江城市。铜陵亦然,从安庆谋得枞阳,也变成了跨江城市。
    皖南原本是吴语区和徽语区,现在有大片的地方说江淮官话、河南话和湖北话,是因为洪杨之乱之后,人口团灭,从江北、河南和湖北迁入大量移民所致。
    安庆城:地处大别山南,长江之滨,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而从安庆入江。大别山和长江,夹出了相对比较宽阔安庆谷地(长江以南的池州,黄山山脉和长江距离太近,不够宽阔),足以让安庆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安庆是长江防线上的要塞,也是从皖入鄂、入赣的西大门。同时可以北控大别山。安庆是先秦古皖国所在地(潜山县附近)。而后来又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简称皖,肇源于此。
    安庆地区早期的中心在潜山县,后来在怀宁县,隋唐设同安郡/舒州,治所怀宁。北宋,置德庆军,南宋改安庆军(取平安吉庆之义),并将州城迁往现址。沿袭至今。到清代,江南分省,安徽以安庆为省会。抗战时,安庆陷落。1945年胜利,国民政府将省会迁往合肥。
    安庆下辖的几个县,大部分说江西话。是因为元末明初这里拉锯多年,人口损失很厉害,所以明初从江西迁徙了好多人到这里。
    安庆一直想把江对面的东至县给拿下(或者至少拿下大渡口镇),让自己也变成一个跨江城市。可惜池州一直不给。毕竟,池州一共也没多少平地,再让出东至县,那池州真是市将不市,要并给铜陵了。
    池州城:地处黄山之北,长江之滨,秋浦河源于黄山深处,而从池州入江。池州和安庆,一南一北,一东一西,拱卫长江。同时,池州还管辖着黄山山脉的西北部。隋代始置秋浦县。唐代置池州(秋浦郡)。沿袭至今。但池州因黄山山脉离长江太近,所以平原地区太少,始终比较局促,发展不大。江对面的枞阳,被划给了铜陵,断了池州成为跨江城市的念想。池者,源于池口河。
    宣城:地处黄山山脉以北,水阳江畔,秦置爰陵县,西汉改宛陵县,并将丹阳郡郡治设于此地。可以说是江南丘陵地带最早的城市。同时在其西侧青弋江畔设宣城县(宣者,显也)。西晋,析丹阳郡置宣城郡,郡治设于宛陵。隋代称宣州。南宋,升宣州为宁国府(因为是宋孝宗登基前的封地)。沿袭至清末。
    徽州城:地处黄山山脉深处的盆地。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徽州州治,不在现在的徽州区,也不在屯溪区,而是在歙县。歙县在秦代即已设县。三国以后,整个新安江流域设立了新安郡,郡治在浙江淳安。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单独设州郡,是在隋代,并改新安郡为歙州(下游的浙江部分单独设立睦州)。唐代以后,州治便常驻歙县。宋代方腊造反以后,改歙州为徽州(徽的意思是五花大绑)。一府六县,首县歙县,其次休宁,其后黟县、绩溪、祁门、婺源。
    因为地处四省交界,人多地少,而又独居深山如世外桃源,所以宋代以后,徽州便以商业闻名,明清两淮多盐商,而徽州商人执其牛耳。商业发达,又反哺文脉昌盛,所以无论是徽州民居、徽州菜、徽州文化四宝乃至徽州方言,都风行天下。
    可惜近代以后,先是洪杨之乱将繁华的江南夷为平地,徽商一蹶不振;其次铁路时代来临,徽州这种僻处深山依靠水路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徽州一步步被时代抛下。抗战期间,因徽州并未沦陷,三战区司令部设于休宁(屯溪是休宁县城),大量流亡人员进入屯溪,屯溪人口骤增,工业也内迁不少,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从此屯溪取代歙县的地位,成为徽州的政治经济中心。解放后,屯溪脱离休宁成立屯溪市。地区改市后,屯溪改为屯溪区。
    而老徽州,也被改得面目全非,烟消云散。先是民国期间,蒋中正为了剿匪,将婺源划给了江西。经过几十年抗议,好不容易还给徽州,但解放战争时,由于婺源是解放江西的四野一起解放的,又划给了江西。61年时,把黄山北面的太平县划给了徽州,后来直接改名叫黄山市(应该是为了景区统一管理)。1987年,地改市,徽州地区改叫黄山市,原先的黄山市改叫黄山区。屯溪市改屯溪区。歙县一份为二,东部仍为歙县,西部岩寺镇改为徽州区。同时把绩溪划给了宣城。于是,老徽州三属,真正的徽州古城不叫徽州,叫徽州的没有古城。完全没有名气的星子改叫庐山,大庸改叫张家界,都可以理解,但把徽州改叫黄山,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铜陵城:位于长江南岸,背山面江,是建国以后兴起的工业城市。南唐设县,其后一直属于池州。直到56年,因开采铜矿而设立省辖铜官山市,58年和铜陵县合并,称为铜陵市。属于安徽的袖珍地级市。2015年,为了避免铜陵被撤,将原属安庆的枞阳县划归铜陵,铜陵成为跨江城市。铜陵之名,来源于此地有铜,且有山陵。
    芜湖城: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入江口,背山面江,是近代兴起的港口城市。西汉设芜湖县,因湖而名。其后大部分时间属宣城。宋代以后,属太平州。清代在芜湖设关,征收关税,是安徽唯二的关卡(另一个是凤阳关)。鸦片战争以后,芜湖开埠,且是安徽唯一的对外商埠,开始飞速发展。到民国期间,芜湖已经是超越安庆的安徽第一大城。并成为皖南的中心。解放后,成立省辖的芜湖市,沿袭至今。时至今日,芜湖也是合肥之外的安徽第二大城。但芜湖同时也很小,是安徽的袖珍地级市。接收无为县之后,成为跨江城市。
    马鞍山城:位于长江南岸,背山面江,从古至今,都属于当涂县。民国期间,此地发现铁矿,开始设立钢铁厂。1956年,因钢立市,设立省辖的马鞍山市,因背后的马鞍山而得名。属于安徽的袖珍地级市。而且离南京非常近,到南京市中心,比南京很多的郊区还近。接收和县、含山县后,成为跨江城市。
    而芜湖和马鞍山的母体,是太平府,府城当涂。当涂于东晋设县。南唐年间设立新和州,寻改雄远军,北宋改曰平南军,后升为太平州。明清为太平府。当涂有采石矶(更早之前有乌江渡),是古代淮西长江的主要渡口,所以历来是军事重镇。随着钢城马鞍山和港口芜湖的崛起,太平府只能无奈的被肢解了。
    另一个消失的州府,是和州。秦代置县,名历阳。东汉时期,为扬州治所。东晋置历阳郡。南北朝改为和州。沿袭至清末。和州在太平府的江对面,和太平府一起,防守长江渡口,拱卫南京。解放以后,太平时节,和州也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先是归于巢湖,后合并于马鞍山。
    下一个消失的州府,是广德州。三国孙吴置广德县,宋代置广德军,沿袭至清末。此地是从淮西之宣州入杭嘉湖之湖州的必经之路,群山环抱,为军事要地。到了明代,又是浙江和南直隶的交接,到清代,更是江浙皖三省通衢之处。解放以后,回归到宣城。
    曾经贵为地级市,然后被撤销的,是悲催的巢湖。自三国期间兴起设县(此地是巢湖水入江的湖口所在,是淮西肥水通道的枢纽),到建国前还是一个普通县城(倒是临江的无为,在宋代是无为军,明清两代都是隶属于庐州府的散州)。从1965年设巢湖专区,到2011年被撤销,生的凑巧,死的窝囊。生的凑巧,是因为建国后流行把工业城市单独设为省辖市,而把周边的郊县划成一个专区,找市区附近的一个县做行署所在地。巢湖兴起,就是因为合肥独立成省辖市了,而把郊县设立成巢湖专区了。到合肥觉得自己的地盘实在太小了,于是就拿巢湖开刀了。同时一石二鸟,让一直心向南京的马鞍山和心怀不满的芜湖引以为戒,同时给一个桃吃(和县、含山县划归马鞍山,相当于老和州并给马鞍山了;无为县、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自此,马鞍山一直喊着融入南京经济圈的呼声低了,芜湖的不满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马鞍山和芜湖,都变成了跨江城市。
    安徽虽然和江苏有差距,但是在中西部省份当中,已经是鹤立鸡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煤多人少的内蒙、贵为直辖市的重庆和近代一直风生水起的湖南;人均GDP,仅次于直辖市重庆、近代工业重镇湖北、煤多人少的内蒙、和国家用钱堆起来的陕西。除了经常为了保护江苏上海,往安徽泄点洪之外,国家实在说不上对安徽有多少政策扶持。安徽人正在崛起,这40年间,已经从全国人均GDP的第28位,爬升到了第13位。不值得为其他地方的那点地域黑而在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