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未来#中国男篮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cba未来

Hi,今天给各位分享cba未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cba未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参考一、中国男篮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9月8日晚,易建联油灯燃尽空砍27分,中国队败走尼日利亚失去直通奥运会资格。虽然名义上仍剩下资格赛的机会,但那儿强队如云,比小组赛又要强得多了。
    明面上看,中国队可能错过了明年的奥运会。
    李楠教练在生死战的当口取下易建联郭艾伦去替补席赛马,抛出孙铭徽+方硕+翟晓川+周琦+王哲林的五人组合。首发除了王哲林走背身,其余四位,都是三分+挡拆+切入的好手,于是单侧施压附带轮转抄球反击,大量推速度找持球投和追身,用突破拉空间扬炮带动三分群——节奏和打法换了,可惜,有点晚。
    第四节追分时段,一直没怎么得到机会的阿不都终于站了空间四,易建联终于去了小球五号位,三后卫+空间型侧翼+机动型小球中锋,风靡当今NBA和国际篮联进攻端的模板——人员和轮换改了,当然,比上一条更晚。
    中国队战术风格一向持重守中、压节奏、磨阵地、讲究中庸不犯错。但悬崖边缘,重步兵也被逼成了燕云骑,再加上易建联诺维斯基式的高位单挑纵贯全场,在淘汰的当口,其实打出了最果敢、最现代、进攻端最亮眼的一场比赛,足够有豁出命的背水氛围。
    但还是输球了,并且留下几个悬念:——如果早点用阿不都沙拉木站三四号位摇摆,和翟晓川搭替着轮换,晓川主防、沙拉木重攻,配合双塔拉空间或是像今天一样站空间四,会怎么样?
    ——没什么悬念,方硕肯定是这几个后卫里持球投最好的球员,如果能早点重用,让方硕和空间最糟糕的双塔+翟晓川同时出场,取代一挡拆就被走下线的赵睿成为郭艾伦的搭档?甚至大胆一点,用郭艾伦去空间最开阔的易建联中锋阵,用孙铭徽+方硕去和双塔+晓川搭,会不会同时最大化郭艾伦的进攻和绷住双塔阵容的空间?
    ——在比赛行将结束的关口,易建联终于去了小球五号位,那会防守端频频提前犯规看不出虚实,但进攻端的空间、球运转的速度,都是世界杯以来五人组合里的最好。早点用,又会怎样?
    可兰和阿不都两位三分精准的侧翼,在本届空间拥塞、侧翼薄弱的男篮里,一个在生死战的最后几分钟终于被派出来追分(效果还行),一个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替补席上仰头看天,世上最痛苦的不是干脆利落的弃用,而是一直冷藏但关键时刻拿出来一看“呵!有效果”,但时钟已经冷冰冰的告诉你“晚了”。
    在家门口背负着祖国荣誉打球,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拼不想赢是不可能,也是没任何道理的。男篮这几局,除了对付委内瑞拉那场实在诡异的有点魂不附体,像还沉在上一场的最后一分钟没出来,剩下的局,男篮委实是拼了、尽了男子汉血气。但就是赢不了,就是屡次领先被逆转翻盘,是整个球员的能力缺失(持球投)、轮换调配(前面说了)和篮球理念的落后。
    ——世界都在走速度、轻型化和小球,都在用机动型乃至去中锋阵容,哪怕真的要摆多巨人,其中一定有一位常规射程远及三分线。而我们还在大摆三分惩罚能力不被重视的双塔,逼的最强终结点易建联跑去三分线给队友拉空间。我们的联赛MVP王哲林,在国际大赛上失去了CBA高效高产低位单挑的能力,变成了空间拖沓,掩护质量一般的拖空间点。
    ——全世界都在强调高位挡拆是战术的基础,而持球投能力是挡拆的基础,我们带了三后卫但三分经常几十中几,赛后总结还要说“嗯,我们差在身体和对抗,优势在组织和防守”。这年头,只会组织+防守而不能独立拉扯阵型的后卫,已经不可能好好立足了。
    ——不说别的,单我前几天看到一位老师参与NBA的录像学习课,提到NBA现在的挡拆发动点,从传统篮球强调的“占据弧顶和牛角启动挡拆,因为视野最开阔”,转到了侧翼呼叫“现代篮球三分手多,站位区域有重叠倾向,对面有优秀协防手容易一个人压制一个区域,所以要清空一侧侧翼挡拆”。
    国际篮球战术思维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想想男篮从没有足够的三分手跨越到有三分群,再到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从边路挡拆追求效率最大化,需要多少年,等赶上了,世界又走到哪一步了?
    这才是,锥心刺骨。
    往小了说,这是李楠指导选人适当,这一批制服组理念落后,这一波球员基本功不行,轻巧的问责永远比思考本质容易;但往大往深了想,这些球员不是你说“我要用”、“我要召唤挡拆型MVP中锋”就能像乌龙对着神龙许愿得到一个女士内裤一样简单得手,你有这样的人才储备吗?
    人才储备从培养计划和教育理念这来,中国的基层体育教练和培养计划是这样的吗?甚至于,我们的野球场上是靠体型低位吃对手流行,还是后卫执掌进攻,中锋勤奋挡拆流行呢?
    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进攻分项数据(playtype)和追踪类数据(tracking)支撑我们进行改变,有没有足够的正负值数据体系、录像捕捉系统作为我们的指导武器?
    而如果我们还是只知道谈身体素质、谈对抗、谈拼搏和集体荣誉,不去升级那些真正应该升级的本质,那就是人家已经空中火力压制地上加特林扫射清场了,我们不是回去狂点科技树锤个曼哈顿计划,而是回头升级炼钢技术打算下次造个锋利的斧头,开启动员大会号召大家吃苦耐劳——好好强身健体,一往无前,下次我们就能一起拿锤子锤爆对面对面虎式坦克的狗头!
    这才是最凄凉的,还不如多挂几个晴天娃娃。
    这是第一桩,往里深谈,这一辈球员的培养、球员偶像化道路乃至CBA的商业前进,都要么付之一炬,要么前进受阻。
    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要专业化就逃不开商品化,只有把运动员的水平和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所绑定,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一项运动的技战术进步并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而观看人多,动作优美,个人能力和风度对比赛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竞技体育,最大的商品价值就体现在明星带动的衍生价值上,包括明星带动的周边商品、明星带动的轻度明星粉丝然后转化为深度队粉、明星影响的转播合同和球票单价;而明星商品价值的终点,就是明星的偶像化和娱乐化,也就是所谓的饭圈化。
    唔,我们都讨厌饭圈化,但赤裸裸的资本告诉我们,饭圈的消费能力最高。
    而男篮这一代人,无论是郭艾伦、周琦,还是王哲林,其实都是踩着网络时代的温床,在偶像化和娱乐化上大踏步前进的,因为前辈给他们铺好了路,他们不用忍受大致的挣扎、不用遭遇胡卫东的选择、也没有人遇到过宋涛的不幸,他们上综艺、成网红、接代言、开微博,别误会,我绝对不是说这不应该,他们的娱乐化既有利于自己,也是CBA乐于看到的。
    但问题在于,当家门口的世界杯以如此惨淡的方式收场,当CBA顶尖的明星和MVP在国际比赛中一分难求,你还有那么好的观众缘、还有那么坦荡的综艺路、还有这么高的商品价值和明星味吗?甚至于,大众和民族的愤怒会不会反过来吞噬这些高高在上的千万富翁,把他们当成罪人看,甚至把怒火倾泻到CBA上,认为男篮是下一个男足呢?
    至于这一代人再没和顶尖强队交手,职业生涯就此定型的遗憾,到反而是次要的了。
    如果谈的更深,那姚明姚主席改革的铲子是不是碰到了石子,会不会就此停步,恐怕也不好说。
    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国内大批球员为了获得青训阶段的好成绩好名次,修改年龄去和小自己两三岁的孩子们打球,在自己的黄金年华失去了和同龄人教练对抗的机会,一想到球迷们击节赞赏欢欣鼓舞的天赋都源自于年龄碾压,就觉得世界充斥着一股网恋奔现后照骗的沮丧感。
    往小了说,这是虚荣;往大了讲,这关系到改革推进的根本,我们(乃至世界)唯成绩论和问责制的文化。因为有问责制,出了问题,要先抓人负责,找人担当,所以男篮昨晚记者把话筒塞到姚明嘴前“您觉得谁该为男篮这次失利负责”逼的姚明说出一句“我”,隔天就能赶出一篇《姚明坦诚自己是中国男篮失利的最大责任人》的问罪檄文;因为是唯成绩论,所以无论是基层还是高产,大多都只管眼前的光景,而不看身后的绿荫,所以没人愿意放长线培养青少年,幼苗长大了记功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在任,所以才有了球员改年龄的荒唐事。
    所以,谁愿意在这种氛围和压力下改革呢?成果不一定留在自己在任时,但出不了成绩,石头一定会划过精准的抛物线砸到你的脑袋上,姚明的改革,那是真正真正的爱篮球爱中国,才愿意亲冒矢石,低头在这个位置上耕种。
    而他做的事情
    ——改征召为邀请,保住球员热情,让明星们能依据自身的身体和年龄条件,做出最人性化的选择;拓单队为红蓝,让教练有拔擢人才的空间,和更多的锻件机会;
    ——建股东大会;定转会规则;立合同标准,甚至即将推出工资帽;扩大赛程、拉球队二队建立发展联盟、从头做赞助体系和品牌形象;
    ——推广校园篮球,着手解决教育问题,建立选秀制度,大力推广开拓CUBA,甚至订制更合适孩子玩的小型篮球;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都是在夯地基、打持久,都是见效慢,效果出来后自己都不一定还在任是不是被人摘桃子的置措。这是想真正的从根本上扩大蛋糕、分蛋糕、让赛事专业化、大学球员和职业篮球的衔接有成熟的保障机制和机械化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和“孩子们打不了篮球去干嘛”这类体教分离的问题,把“等下一个姚明王治郅胡卫东易建联”这种运气化的缘分,变成可以预见的体系。
    这样的改革,不应该要求他立刻出成绩成房子,也不可能出立刻出成绩成房子。
    在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了中国篮球缺人才储备和培养方向,你的基本功和技能点没有加在奔放单挑、没有加在持球颜射、没有加在转换和推节奏、没有加在高位掩护和七尺大个外拆三分上,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石头里蹦出来这些人,突然就接管了我们的首发后卫、锋线摇摆人和巨人的职责。
    在姚明的改革下成长起来、在现代篮球和更新的教育理念下成长,受着科学训练和更有竞争力的CUBA环境影响的年青一代,才是中国篮球该看的未来。这不应因为中国篮球此次失败而被影响,也不能因为中国篮球此次失败出现而受到影响。
    而我们也期待不会因为中国篮球失败而受到影响,让或许能席卷神州的风暴,熄灭在蝴蝶振翅的瞬间。
    ​
    欢迎关注公众号:安可的五维口袋

参考二、在 2019 男篮世界杯之后,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怎样?

    谢邀。这个回答写给自己。
    这些年行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太封闭,对世界的了解太少,这种了解的欠缺,让我们对很多事物产生了非常错误的判断;但很可惜,很多及时反馈错误的渠道,也被人为阻断了。其实了解少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了解少,而我们正是后者。
    这届世界杯成绩如此糟糕,我觉得未尝不是坏事,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机会,去擦亮眼睛看这个世界。看过比赛人的都感慨中国男篮后继无人,但其实中国打球的人很多,那为何参与者众多,却还是培养不出人才呢?我觉得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确实是极大的制约。我们当前的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基层教练找苗子,找到苗子送体校,然后推荐进入俱乐部梯队,最后通过青年联赛的锻炼,再进去CBA。那恕我直言,这种闭门造车的培养轨迹,或许能培养出适应CBA的球员,但绝对培养不出能适应未来国际大赛对抗强度的球员。
    我们的队员,缺乏和世界交流的能力首先,亚洲篮球整体水平就很低,我们如果要提高,就要努力脱离这个环境;对强度的适应,绝对是逐步提高提升的,而不是通过几个月的专项训练,就可以解决的,要适应国际比赛的对抗强度,就要让小球员从小接受这种强度的比赛,而不是到了成年阶段,突然让他接受。我们不一定要把球员完全的送出去,但每年3-6个月在不同高水平国家的训练比赛,是起码且必须的。这些训练比赛,最好以个人形式参与,而非集体。
    其次,打篮球靠身体,也要靠脑子,我们需要让球员的成长环境更丰富更开放;而不是从小就开始半隔绝的生活,影响他们接受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其实每次看大赛,我们看的都远不仅是比赛;我们能看到,许多国家的球员并没有过多的紧张和害怕,但我们的队员不是。借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人懂得多了,害怕的自然就少了。”
    第三,从小家长常说一句话,多吃饭,长身体。但事实上,吃一堆米饭除了长胖,根本长不了身体。在条件好的国家,人们饱腹主要依靠蛋白质,例如肉蛋奶;只有在很穷的地区,例如老挝缅甸,人们才是靠吃大量主食饱腹的。要进一步提升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成绩,膳食结构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杭州超市里常有阿根廷的牛肉出售,漂洋过海一万里过来,还比我们本地的牛肉便宜一半。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开放二胎的政策,并未起到设想中的效果,所以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老龄化,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足球的归化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探索。一来,当整个世界都在国际化时,我们如果想生存发展的更好,不被针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必然路径;二来,过去的发展我们借助外国的资金,未来的发展我们更要借助世界的人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我们要承认,人种间存在差异,即便我们将膳食结构,训练模式,成长环境都发挥到极致,可能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有限提高。所以在未来,我们要面向世界广纳人才。
    一句话,我们既然已经蹲下了,那就使劲往起跳吧。
    写完后看到了姚主席的话,希望能睁眼看世界

参考三、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哪里?

    谢邀@凌恒@佐佐木光次郎
    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四个孩子出生了
    两个是中国人,甲出生在一线城市白领家庭,乙出生在四线小县城
    两个是美国人,A出生在东部大都市白领家庭,B出生在贫民窟
    甲接触篮球时间早,接受了专业的训练,早早打上了市级正规比赛
    乙接触篮球时间早,摸爬滚打出一条野路子,可以称霸小县城的篮球场
    A接触篮球时间早,接受了专业的训练,篮球是他求学之路的必修课
    B接触篮球时间早,摸爬滚打出一条野路子,在贫民窟打得风生水起
    甲的天赋出众,身高臂展优秀,甲被送去了当地最好的体校练篮球
    乙的天赋出众,身高臂展优秀,但他学习成绩差,只能在县城初中出风头,毕业读了职高
    A的天赋出众,身高臂展优秀,A持续参加州级联赛,取得了一些荣誉
    B的天赋出众,身高臂展优秀,在野球场称霸,被当地高中篮球教练发现,申请奖学金读了高中
    甲代表市级队伍打比赛,但天赋有限,他最终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师范大学大学生
    乙依然称霸职高球场,但天赋有限,他再也没有见识过更大的世界,篮球终究只是他的爱好
    A用不错的篮球经历申请到了不错的大学,但天赋有限,他无法在校队谋得一席之地,毕业做了医生,延续父母的白领人生
    B用不错的篮球经历申请到了不错的大学,但天赋有限,他无法在校队谋得一席之地,毕业离开了贫民窟,改变了一生
    对于美国中产,篮球是手段,选择篮球可能会让你更成功,但不成功也无妨
    对于美国底层,篮球是机会,篮球打得足够好,可以改变你的阶级,改变你的人生
    对于中国中产,篮球是追求,一但选择就无法放弃,一但放弃就前功尽弃
    对于中国底层,篮球是信仰,信仰会陪伴你一辈子,但信仰不是用来挣钱的,学习才是
    美国的篮球生态是森林,抛开最高耸的树木,你会发现底下依旧郁郁葱葱
    中国的篮球生态是草原,有天赋异禀的大树,但大树底下全是小草
    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哪里?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靠打篮球轻松赚钱,什么时候就有未来了

参考四、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哪里?

    谢邀,先一句话总结。
    中国篮球的未来,根源不在于所谓的体制改革、抓好青训,而在于国民篮球观念的转变。谁都知道男篮的根本在青训,在人才培养,可怎么才能调动青少年敢想敢打,让大众认可篮球产业的发展?而要促成国民篮球观念的巨大转变,通过肤浅的制度渐进、培养方法进步是治标不治本的,当务之急的关键在于建设好顶级联赛和上游篮球生态。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职业联赛职业化、商业化、专有化。(而这一切,要和我们青少年基层联赛的建立健全同步进行。)
    听起来有点矛盾?我们来细细分析。我总说看问题不要总是太宏大、太抽象,要从基本的角度去切入,否则会落入不切实际、知行不能合一的矛盾。但是对于中国篮球这个问题,我想破了脑袋,发现还真得从上层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看个明白。
    我先提几个问题,大家在看的时候先自己琢磨琢磨。第一,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归咎于的“体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体制?他的特征和缺点在哪?第二,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形成现如今这一套看起来不适合我们的“体制”?其中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逻辑在哪?第三,我们现在的体制不合适,那么谁的模式合适?美国比我们强,我们就一定要抄美国的作业吗?美国模式真的适合我们吗?第四,解决我们篮球产业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改进制度、完善青训体系这个壳子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吗?
    把这几个问题琢磨透了,我们就明白中国篮球问题的根源和办法在哪了。现在来仔细说
    我先从政体和经济制度来讲我们的篮球制度和欧美篮球制度的区别。所有的社会产业,都是从属于根本的国体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我们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所以我们的篮球产业必然是公有制产业,这一点是永远无法否认和改变的。怎么个“公有制”法呢?——不管是各省各地的青训体系,还是依托中学大学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实际上都是在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教育资源的大平台上展开的。全国和各地市的青训,是各体育局直辖,走的是政府监督、企事业学校合办的路子。而中学和大学,则是在另一套公共教学资源的平台上。虽然最后我们的篮球人才都流入了各职业俱乐部,但人才的培养制度是不可能脱离公共资源而完全私有化的。
    而体教结合的路子作为西欧和美国私有制经济的产物,更多的是依靠私有资源和个人因素。广为人知的NSAA、NCAA以及各等级的联赛都是高度公司化和私有化的商业性质联赛,学校球队和职业球队的建设依靠的是商业投资模式,呈现的是一个“消费拉动内需,内需反馈消费”的良性循环。欧洲联赛虽然也是“教体分离”,但依托的是各豪门俱乐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而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当前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水平、资源分配也支撑不起更加自由开放的教体结合道路。放开教体结合,我们的上游职业岗位支撑不起突然井喷的基础数量,就会出现大量被联赛淘汰但又低质量、无法创造有效价值的劳动力。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承受不起这样的形势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中美篮球制度的差异高度符合并且永远符合经济制度的区别:我们的篮球是公有制篮球,欧美是私有制篮球,我们不可能通过照搬照抄欧美模式而获得长足进步。
    篮球的体教结合从逻辑根本上和中国基础矛盾,所以我们不适合、不必要,也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到体教结合。我们试点开展的Cuba选秀职业化,也只是在建设和青训平行的第二条路。举个例子,好比我们改革开放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引入了按劳分配、政企分开的概念,但仍然是私企、国企平行,并且永远以集体经济和国企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更何况,现如今的体系下,无论是CUBA专业组还是青训,其人员班底都是同一批人。各地市的青训人才,最好的一批流入了各职业队的二队三队,稍差的一批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打CUBA联赛,所以Cuba现在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础。我的大学生球员其实就是青训下来的第二批人,当然干不过那些第一批的职业队后备力量。这个问题,不只是单单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和体制改革就能解决的。
    下面我再通过“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譬喻来讲中国篮球的根源在哪。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这是初中生都知道的历史。只效法欧美变动表皮的制度和资源建制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开放了大众,对于篮球发展有了正确积极的认识,我们的篮球有真正的发展动力。
    那么我们现如今的大众篮球观念是什么呢?这存在这样一个逻辑链:上游职业联赛商业化职业化程度低—从业者收入不理想—无法拉动人才培养内需—从业者技术门槛降低、联赛质量下滑—联赛商业化前景下滑—恶性循环……而对于国家队,在技术门槛下降的情况下要保持整体竞争力,就对身高体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青少年入门的门槛抬高、从业者数量继续减少,外界对篮球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低。
    看到了?欧美“消费拉动内需”的逻辑所产生的篮球人才培养结构是金字塔型,群主基础好、逐步淘汰、优中选优。而我们的模式却是“倒金字塔型”,真正的职业化初级人才门槛太高、人员太少,向上反而更加平庸、大差不差。那种模式更加稳定更加长久,不言而喻。这就是由于我们的上游联赛的低质量、低商业化所带来的民众对于篮球产业发展的不认可和质疑,导致我们的篮球发展落入死循环,我们的篮球理念还停留在也只能存在于“唯身高论”的巨坑之中,无法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篮球制度是公有制产业,无法改变。而我们现如今的关键问题是上游产业建设的低质量导致的民众对篮球发展的不自信,从而引发训练观念、方法全方位的落后。
    那么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就在于:把我们的上游联赛建设好。我们的联赛成功实现商业化,从业者有甜头,民众才看好这个产业,我们的篮球基础才能真正提高。
    那么哪位说了:你自己球员的实力都不过硬,哪里来的商业合作?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思考的角度。换一个角度去想,NBA刚刚创建的时候,篮球还是一项冷门运动,又怎么实现成功的商业化包装、原地腾飞呢?而NBA八十年代的危机,也正是靠着联盟的包装和商业化合作,逐步带动观众和球迷,带动了美国篮球基础。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联赛管理层,我们的篮协去思考,去运作,想想我们有什么样的特点、特色和发展机会,怎么样去和适合我们的商业企业合作,创造我们特有的、大众认可的商业价值。只有大家看到我们的联赛成熟了,我们的球员富裕了,我国的青少年才能真正做到梦想打职业、敢去打职业、打的上职业的大胆尝试。
    第一部分讲了我们篮球产业结构和制度形成的内在逻辑基础,第二部分讲了我们当今篮球发展遇到的最多瓶颈和突破口,现在我们来谈谈关于怎么建设好联赛、建设好上游篮球生态的问题,我们来尝试先把主要问题找到,再发掘一下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联赛的问题,主要在于联赛管理结构的僵化。上文讲到,我们的篮球产业必然是公有制产业,但为了发掘篮球市场则必须引入资本的力量,于是我们的俱乐部建设成为了如今鸡肋的境地——企业投资、搞俱乐部建设,各地体育部门合办主办、搞人才培养、监督俱乐部建设。所有的球队和俱乐部,看上去是一个独立的私有化公司,实际上它的商业运作和运行思路都被死死的限定在篮协和CBA总公司的大框架下,谁都不能越界。最重要的青训资源的话语权也掌控在公有体系中。而我们的发展思路僵化、宣传和包装工作不到位,我们的品牌力做不起来,导致我们的外部引资也少得可怜。——内部没有商业运作的自由,外部没有投资,导致每年就只能靠着体育总局的扶持和一点微不足道的赞助费度日。除了几个仰仗自己历史底蕴做出来一定牌子的球队,其他的队的业绩效益,不管你排名怎么样战绩怎么样、大差不差。
    听起来是不是就像当年的“大锅饭”?俱乐部是商业组织,你的规定把大家搞僵化了,我青训办的好或者办的不好,球队建设的强或者不强,最后收益都大差不差,那我就得过且过混混日子就完事了,也不想着怎么找商机、怎么改革,反正最后不就是平均主义吗?
    那同样是体教分离,欧洲联赛是怎么做的呢?欧洲篮球有了他们发展百年的、十分完善的足球青训体系的经验,建立起了一套各个俱乐部自负盈亏、自己建设球队的品牌和青训的路子,联赛本身通过商业合作、包装宣传为各个俱乐部的竞技表现提供商业化平台,而俱乐部的成绩和影响力完全靠自己的青训和运作。——我给你提供市场,你赚不赚钱靠自己决定。那商户才有干劲、有自己发展青训的动力。这个“包产到户”的思路,放在NBA的球队也基本适用。只不过,美国的发展模式更加野蛮,教体结合实际上就是从初级培养到进入职业联赛基本上主要看球员个体的运作和努力,职业联赛只负责拔尖选拔,具体我们有时间再展开。
    ——所以,我认为,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我们中国联赛去思考和借鉴的思路:把联赛主体平台化、让具体的落实充分的给予俱乐部自由。就像当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在不违背公有制结构的主体下,把俱乐部建设运营的自由充分放开、地方体育局和各俱乐部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合同,彻底让青训培养机制掌握在俱乐部手中。而联赛公司考虑的则是怎样通过现有资源,通过优化宣传、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让更多资本注入,把这个品台做大、带动个体俱乐部的商业影响。我们现有的体制是以各级别的国字头、省字头青训为班底,各球队挑选人才进行后续培养;而欧洲则是个俱乐部长期培养、国字头联赛通过国家队征兆的形式优中选优。怎样把这两种形式取精弃糟,也是我们国家队建设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游产业的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相关衍生产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我们的篮球从业者基数少,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优质篮球教练资源缺乏有关。而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好的篮球产业,不只是需要高质量的运动员,更需要我们合理的把那些没有进入职业联赛的高水平篮球员转化为高质量的教练员,扶持发展篮球私教、教练员专业化、运动员分流为教练员,这样以来打不上职业的球员依然可以从事篮球行业并同时获得收入、进一步为篮球人才培养做贡献,一举三得。
    在我们的核心问题逐步解决是同时,我们同时要对我们现有的培养理念、训练方法、饮食习惯等直接作用在训练效果上的功夫做好。而关于我们的篮球联赛建设和训练方法,则必然要吸取篮球强国的可取之处。虽然我们和欧美的基本制度不同,但依然有很多相通之处。就篮球文化和篮球发展体系而言,中国篮球和欧洲篮球体系更切合、更相似,都是FIBA体系。欧洲也是体教分离,他们的青训和联赛却比我们办的出色的多,那么当中一定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其颠覆自己,去效仿美国模式,倒不如认真审视自我,去学习更适合我们的欧洲篮球。并不是说,谁比我们强,我们就一定要走他的路子,我们一定要找到最适合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做到“有中国特色”。
    而篮球训练培养的科学方法,则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必须要博采众长。我们现有的培养理念和训练方法太不科学了。世界篮球潮流大变革了三次,我们的篮球还停留在发展内线、搞双塔,战术停留在内线牛角位,不单是国家队这样,基层的中小学教练都还在以这些为重点训练。我们必须引进欧美科学的训练方法,或者我们把尖端人才放在欧美的环境中历练培养。如果我们的球员有更合理更科学的训练方法,而我们的联赛又发展出了符合自己的产业模式,那我们的篮球发展才真正取得成果。
    当然,所有的这些细节层面,训练理念、训练方法、饮食习惯、技战术素养…等等等等,只有在核心的“篮球基础观念”完成了蜕变,才能把他们真正串在一起,成为成体系的、有效的改革措施。
    其实,我们现在在尝试的改革就做的非常又想法。在联赛建设上,我们签约转播商、加大商业包装,联赛的宣传和视觉表达不断提升;在青训联赛上,我们和塞尔维亚男篮签订合作合同,未来十年将不断从欧洲获取青训建设的经验和指导;人才培养上,我们篮协相继开展“雏鹰计划”和“菁英计划”,选拔出优秀的青少年篮球人才送往美国篮球名校深造。例如目前在佛罗里达州成长为四星高中生、全美排名73的高二大前锋曾凡博,他的身上蕴含着我们篮球新纪元的第一把火。
    曾凡博张镇麟王泉泽郭昊文李弘权徐杰周楷恒李禄瞳不只曾凡博,我们还有更多的青年才俊不断从美国联赛和本土青训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人口红利正是我们发展篮球最独一无二而又举重若轻的优势。我坚信,中国篮球的未来,一定是璀璨光明的!

参考五、在 2019 男篮世界杯之后,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怎样?

    我们所呈现给世界的样子,一定是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形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实,中国篮球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姚主席上台后,我们是可以明确感受到的。而且,这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是,一艘巨大的航船要想抵达终点,不能仅仅依靠船长。
    首先,发展基层篮球的竞技水平。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却不可忽视。金字塔最下面一层的水平与基数,决定了最顶端的辉煌程度。我们到底有多少篮球人才、有多少优秀的教练在基层、有多少专业化的比赛在基层......没有这些,就没有未来。
    可喜的是,随着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可篮球运动的种种益处。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让孩子可以全身心的打篮球。而这个时候姚主席推广的小篮球比赛,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更棘手的是基础教练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一名球员,其发展是有关键期的,而关键期恰恰就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每一项身体素质,都需要教练员严格把控的,错过了最佳发展期,以后再去提高只会增加阻力。
    而教练员把队员练废的案例有的是,你随便问几个体校出身的队员就知道了。“三从一大”不是什么阶段的队员都适用的。在这方面,我们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其次,完善职业联赛的竞技体系。
    我们的职业联赛还不够职业,不管是NBL还是CBA,比赛的场次、选拔人才制度的固化、裁判的地位与职业操守、球员与教练员的职业化意识等等,这些方面我们还与发达国家的联赛有不小的差距。
    下个赛季CBA好像也增加了比赛场次,裁判有一部分已经半职业化,对球队、球员的某些行为惩罚力度也再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改变,只是,我们真的需要时间与耐心。
    最后,综合作用不容忽视。
    一支优秀的国家篮球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好的教练、一群热情的球迷就足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运营体系。每一个环节(从下至上)出了问题,最终的面貌都会被改变。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们大学的比赛(每个省市不太一样),比赛的场次并不多,比赛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而这些不利的因素,直接决定了我们整体大学生篮球竞技水平的高低,而这又决定了有多少孩子可以去CBA或半职业球队打球。
    如果我们的CBA不能从大学校园选出更多的球员,那他们只好自己建立梯队或者去体校选拔人才。那毫无疑问,我们的金字塔中段的面积就小了很多,这无疑会影响我们的选拔基数。
    所以我说,每一环都很重要。
    以前,我们是从上至下,今后,我们要从下至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