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创新人才战略为奋斗者提供舞台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回看每年的6月是高考季,也是毕业季。

   对于一向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视为其最宝贵财富的碧桂园集团来说,建立一个好的体系,发现更多优秀人才,给这些在碧桂园的奋斗者们施展能力的舞台和机会,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作为一家拥有近千名博士、近十万正式员工的航母级企业,碧桂园近年来创新人才战略,通过各种实战磨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不仅为企业创造价值,也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

1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师文化

   有品质才有品牌。

   碧桂园强调工程质量标准,也对工程师团队提出精益求精、专业高效的要求。

   近日,碧桂园启动了第三届工程师文化季,以“客户至上,质量为先”为主题,组织集团上下超一万名工程师参与,重点围绕工程线条自上而下开展标杆评选、知识竞赛、专家分享等多元系列活动,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碧桂园工程师文化。

   2023年工程文化季现场

   在碧桂园看来,产品质量管控的核心难点在一线,涉及到施工团队、供应商、项目员工等多方因素,工程师团队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举办工程师文化季,抓住产品打造中“人”的因素树标杆、练技能、推标准,进一步淬炼企业精神,夯实工程师文化,是碧桂园提升产品力的强力举措之一。

   自1992年创立以来,碧桂园依托工程师队伍持续研发打造安全、健康、美观、经济、适用和耐久的好房子。现在,进入聚焦深耕、提质增效、全竞提升的发展新阶段,碧桂园更是依托“超级碧业生”“未来领袖”发展计划等途径,不断优化完善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

   工程师培训现场截至目前,碧桂园工程师超万人(含各业务板块研发工程师),平均年龄34.22岁,其中以29-38岁青壮年为主,占比58.7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1.5%,博士工程师185人。在安徽区域,项目工程师团队平均年龄34岁,25-34岁占比最大58.4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7.45%,高学历专业人才云集。

   “碧桂园的平台大、机遇多,内部培训体系完善、学习氛围浓厚。”黄同学自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就加入碧桂园安徽区域。他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平台的机会和成长空间,以及一家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他在碧桂园,也深深感受到了与自己理念相契合的企业文化。

2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师文化

   强调实践,去一线锻炼。是碧桂园始终贯彻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是打造“人才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早在2012年,碧桂园就联合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腾越轮岗”的碧业生项目,双方共同制定了一整套全周期培养方案,涵盖了“导师带教”“实地锻炼”“挑战任务”及“阶段总结”等环节,培养一批能干事、能担责、干成事,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人。最早去腾越轮岗的碧业生,如今大都成为碧桂园区域高管、项目第一负责人。

   “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是企业双方强强联手。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展开战略性合作,开启了人才“越界”培养的新模式。碧桂园希望通过“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聚焦一线人员专业力的提升。未来除了“碧业生“,碧桂园集团的工程师及项目一线人员都将陆续到“三腾”轮岗,以夯实人才专业力,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设立,一方面是应对市场发展,打造专业能力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同时通过“甲乙人才一体化”培养,起到对子公司提升管理品质、服务品质及业务承接能力的有力支撑;亦是“三腾”随市场、随碧桂园集团一起成长发展的契机,是厚利时代的双赢之举。

   为打造人才供应链,碧桂园设定四级培训体系,构建“领导力学院”“专业院系”“网络学院”“公开课大课堂”,满足各类员工的培训需求,丰富培训的形式,使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员工都能获得丰富的集团资源。碧桂园还持续加强内部培训、提升人才质量,碧桂园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学习云”,已开发近1.6万门碧桂园自研课程,每年超1000万人次上线学习,满足员工随时随地学习培训内容的需要。

3 为科创人才开辟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主题。一直致力于创新发展的碧桂园,也在智能工业制造等领域,促进科技创新类人才的培养。

   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项目内,聚集着一群敏捷又“聪明”的粉色机器人,它们正干着混凝土浇筑、地面整平抹平抹光、外墙及室内喷涂、测量、墙面打磨、清扫等建筑工地上的一系列工作。该项目成为2021年初住建部首批公示开展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而这样的试点全国只有七个。

   抹平机器人在作业

   这些机器人的背后,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的科创人才。2018年,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经过多年发展,博智林现有核心研发人才逾2500人,平均年龄30.7岁。

   从成立以来,博智林以综合科研优势和研发资源为“土壤”,推进多元人才孵化生态,为员工提供集研发试验、生产应用于一体的多样化科研交流机会,这让年轻的科创先锋们得以更加快速地成长。

   员工贺长林说,公司里都是“大牛”,他的导师经常在处理工作事务之余,带着他到工厂逐个讲解每款机器人的细节。因面试表现优秀而获得直通卡顺利进入博智林的刘季,作为高级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地面整平机器人项目组的统筹管理。他说,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他很看重的。“我身边的三个博士,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东京大学,开始是三个导师带着我们工作。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去混凝土工地测试地面整平机器人,一开始遇上机器人在混凝土钢筋网格上卡壳等问题,导师直接用手扒开混凝土去检查问题所在。这真的让我感触很深,也因导师们对研发的投入受到感染。”

4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振兴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大夏河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凸、四周低平黄土地,这里就是东乡族聚居的地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自2018年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与东乡族自治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以来,通过捐建慈善学校、发放教育助学资金、改善当地办学条件等举措,实现对东乡教育事业的帮扶和发展,尤其筹设了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填补了东乡县职业教育的空白。

   据了解,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依托碧桂园产业资源,通过人才共育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校生免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校服费、军训服费、体检费、保险费;不仅如此,还为学生每学期报销一次往返学校的车费,并且在校期间,每月给予40-60元的生活补贴。“我们这边的孩子普遍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有些是没办法继续上学。希望他们进入学校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技能走向社会,能把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建筑工程系教师张楠说。

   据了解,碧桂园还在乡村振兴工作队、老村长计划等行动中,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村官,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人才力量。

   “既有扎实的理论指引,又有一线的实践案例,确实是非常棒的一次学习体验”。日前,在碧桂园与国强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专题培训班”上,来自安徽省舒城县青墩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专干孙科说。

   2018年以来,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持续在安徽省六安舒城县、金寨县,阜阳颍东区,宿州灵璧县等县区都开展各类帮扶项目,助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教育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碧桂园深知,乡村振兴工作要开展好,人才培养是关键,特别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培养,更要持续赋能。

   碧桂园组织舒城县村支书短期体验式交流培训班

   目前,碧桂园在安徽的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围绕基层人才的培养,采用更多维、更具象、更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法,让一线乡村振兴工作梯队更专业、更具创新精神,为助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新成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刘旸

文章来源:大皖新闻,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