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典型案例|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用心铸香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以课程育人为立足点,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五大创新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前期调研机制、课程构建机制、人员构成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形成合力,为课后服务赋能,突破“质量与公平”双取向难点,形成“全学校、全学科、全学生”课后服务模式。

01

   一、前期调研定方案在每学期初,学校通过电子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全校家长基本信息及课后服务需求和建议。同时,学校组建课程委员会,委员会根据课程框架对报名参与课后服务课程的教师所提交的《课后服务课程纲要》进行审核,确保课程开发有的放矢、有据可依,避免无计划、随意地开设课程,本着“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的思想,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课程吸引力。

02

   二、多样课程培养人

   学校根据前期数据调查分析,确定了“1X”的课程模式(即普通托管和特色托管):

   在普通托管方面,学校开设一系列提质课程。在午托时间以每个月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书箱书香”活动,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大书箱,每个月在班级间轮转,提升在校托管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光盘行动”、“磨耳朵”听收音机等活动。

   在特色托管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每学期开设100多门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模型竞技、科学探究、综合实践、PBL项目化学习等,在课程的分布上兼顾了各个学科,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科学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相互组合,形成课程团队,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打造系列专题课程,如“海绵校园”“蛙的旅行”“探秘唐朝”系列等,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有质量且有序连贯。

   “海绵校园系列课程”

   “STEAM科学课程” 

   “校园足球课程”

   学校“1X”课程建设,呈现出课程的科学性、条理性、全面性、趣味性、延展性,让学生在敏感期内多尝试,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一人一张课表、一人一个课程方案,帮助学生发现潜能、培养兴趣,并提供个性化支持,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后成就自己的优势。

   “1X课程模式”

03

   三、双向选课促公平学校遵循学生自愿参与为原则,家长可根据学生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托管方式,普通托管和特长型托管时间及具体项目也可由家长自由选择,并通过“e福州”中的福州市课后服务平台进行报名选课。学校根据家长报名选课情况,精准开班。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课程兼顾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习需求,尽可能保障学校内部环境的教育公平。

04

   四、评价监督保质量

   学校课后服务项目的评价以日常巡查与期末问卷相结合方式,对参与师生进行合理化评价。在下一轮课程设置时,参考家长、学生及日常过程性评价对具体科目的开设进行评估并采取课程淘汰机制,推进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供稿:教育服务与学生资助中心)

文章来源:推荐,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