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度-行走课堂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暑假过半,针对各个学段开发的研学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暑期,面对激增的游客,怎样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研学的需求,让孩子们真正“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正在“升温”的研学游还需更多思考。

   沿黄河溯流而上三千里,来自济南市市中区泉海学校的学生们开始了一场“致敬母亲河”的研学之旅。对于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学生们来说,自幼时起,“母亲河”就陪伴着他们成长。母亲河从哪里来?经何处去?她究竟为沿岸被滋养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孩子们的小脑瓜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亲身探索中,母亲河不再只是书本上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目之所及鲜活的生命体验。

   作为本次研学旅行线路的主要设计人,“致敬母亲河”的主题一经确定,刘惠群就开始构思设计这次的研学之行。虽然不是第一次开展类似的活动,但这次的研学还是让她费了一番功夫。刘惠群介绍说,黄河沿线可选取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要保留地理、历史和生物本身的优势资源,还要加入学校的科技特色。

   研学旅行重在“研学”,而不是旅行。让学生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才是一次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学习重在知识的输入与产出,追求知识的传授,而研学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不再是解读教科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知世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惠群也希望学生能在这次研学活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用亲身的体验来学习感悟新的知识。

   课程是研学的核心,怎么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成为研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研学的质量与深度。到底什么样的课程是好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呢?

   山东省中小学科普教育研究会研学实践与劳动教育专委会主任彭其斌认为,一个好的研学课程必须实现课程教育的价值化,要坚持教育为本,坚持课程的实践性。当前一些所谓的研学旅行仅仅带着孩子走马观花看一遍,没有实践体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这不应该是一个好的课程。没有课程化的设计,就实现不了教育的目标。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此后,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研学旅行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至此,研学旅行由原先的“校外活动”上升到“校内课程”。

   如今,形形色色的研学实践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家长们的视野,走出家门参加丰富有趣的研学活动成为不少学生的假期首选。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却并没有这么多向外走的机会。

   孙艺铭和孙雅晴来自枣庄,是一对亲姐妹。今年夏天,姐妹俩一起来到潍坊,参加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民政厅共同举办的“蒲公英行动”公益研学实践活动。

   这次“蒲公英行动”,是面向省内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他重点困境儿童开展的公益研学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承办学校,潍坊市实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一次充实温暖的研学体验;但同时,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困境儿童,他们是否需要一些“特殊的照顾”?

   潍坊市实验学校课程资源处主任井光兵认为:“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想法和内容,通过实践过程中多样化的任务,学生会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他们更需要的是平台和机会。”

   在k*bot创意搭建课上,姐妹俩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老师要求拼出一架会自转的风车,先不说怎样搭建出风车的外形,怎么让风车转起来就是个棘手的***烦。妹妹雅晴干劲满满,再三尝试后,却还是没有找到其中的关窍。

   教室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上手困难也是情理之中。两小时后,班上不少孩子拼出了理想的模型。下课铃响起后,当孩子们走出教室,他们可能很难有机会再次接触这项活动,这次短暂的学习是否有意义?这样的学习究竟能为孩子们留下什么?

   孙艺铭和孙雅晴姐妹俩的老师王丽认为,农村学校的资源比较少,孩子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潍坊市实验学校副校长孟祥池表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我们能为教育做什么”到“教育需要我们做什么”的转变。

   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客观来说,农村及困境儿童的确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平台机会少、空间区域限制等问题,但他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彭其斌认为,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学生也有享受研学实践活动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招投标工作中可以对一些孩子进行扶持或者免费,地方相关部门可以投入一些财政补贴,保证所有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公益性的课程教育。除此之外,研学旅行可以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在农村开展研学旅行,利用身边的资源,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

   让研学旅游回到教育的本位意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给孩子们搭建一个校外的课堂,让他们看见书本之外的世界,在实践和求知中探索未来的边界。

   当准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能收获什么?7月中旬,来自滨州阳信的准高中生来到青岛,开启了他们的研学之行。

   滨州市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马岳明认为,这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得以与省内知名高校零距离接触,实地参观了部分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与高校知名教授和“学霸”面对面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生涯规划具有启蒙意义和指导意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生即远足。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促进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赋予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彭其斌认为,通过研学旅行,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对于未来有更有效的规划,在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职业的规划有更深刻的认同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可能更好的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如今,人们渐渐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在学校里,也在社会上,不仅在教室中,也在自然界;不仅在课本上,也在天地间。结合校内校外教育,让知与行、学与做结合,使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真学真知,这便是研学“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推荐,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